独克宗:迪庆州民族团结映象
分类:迪庆新闻 香格里拉网

石板铺就的道路,不时有穿着民族传统服饰的老人走过;道路两旁设有八仙桌的汉族民居和木雕精致的藏式土木房屋;本地藏族群众和来自外省、外国的“淘金者”在此经营着手工艺品店、酒吧、客栈等;这里既有世界最大的转经筒,也有红军长征博物馆,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此地时,为建塘坝子带来了红色火种;在这里,多民族家庭共同生活,虽然民族不同、习俗不同,但他们相互包容、相互扶持,齐心协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温馨小家……这里就是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的独克宗古城,是迪庆州多民族群众和谐共生的一个缩影。

和谐金龙:社区服务暖人心

位于独克宗古城内的金龙社区是2013年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社区的典型代表,社区下涉3个村民小组和3个居民小组,共有2004户,总人口6012人。社区内有客栈137家,餐饮企业36家,酒店8家,超市、杂货店54家,商圈2家,学校1所,医院2所,机关企事业单位9个,流动人口总计1432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纳西族、彝族、白族、回族和汉族等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社区。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社区升级改造修建了社区综合楼、篮球场等办公设施,使社区内各族群众都能在节假日、茶余饭后有一个舒心的活动场所。每年,社区还在重大节假日期间组织庆祝活动,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也让外出求学和工作的人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促进了社区的团结和谐。

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内,“少数民族服务岗”和“社区管理综合维稳工作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据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主任恩德生介绍,“少数民族服务岗”是为了方便少数民族群众特设的,除了岗位员工,社区还招募了会少数民族语言的志愿者,为不会说汉语的群众做翻译,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在“社区管理综合维稳岗”内,该中心将社区分为8个区块,社区工作人员或党员承担每个区块的信息员工作,使居委会能及时了解掌握任何区域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独克宗古城是建塘锅庄的重要传承地,为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金龙社区还修建了建塘锅庄传习中心,积极组织“锅庄节”,进行传统婚礼的展示和锅庄比赛并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塘锅庄传承社区的称号。

在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金龙社区从一个落后的城郊农村社区,逐步发展成为独克宗古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迪庆州内的先进社区,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生活小康,全社区呈现出和谐、稳定、繁荣的景象。

红色记忆:红军长征博物馆传承民族和谐

独克宗古城月光广场北面是中心镇公堂所在地,也是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所在地。过去,中心镇公堂是古城居民拜佛、集会、议事的重要场所。1936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中甸时,在中心镇公堂两厢房设立了指挥部,召开了重要的中甸会议。由于红军正确执行民族、宗教政策,红军在中甸(今香格里拉)县境内得到短期的休整,并筹集到粮草,为继续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创造了条件。贺龙将军亲自题写“兴盛番族”的锦旗赠送给归化寺,在迪庆高原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此后,在金沙江两岸,无数的雪山儿女踏着红军的足迹,在党的领导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中心镇公堂成为了迪庆高原红色基因的起源地。

为弘扬红军精神,对全州各族人民进行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红色旅游,2007年,迪庆州委、州政府决定按照原样全面修复中心镇公堂的附属建筑,同时对原中甸红军长征纪念馆的陈列展览进行提升改造,并将其更名为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

馆内的讲解员邓主卓玛在日复一日的讲解中,已经将这段红色历史深深地融进自己的血液和生命里,她认为,这段红色历史对迪庆的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红军长征经过的少数民族地区当中,尤其以在藏区的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历史影响力最为深远。当年,红军长征经过中甸时召开了中甸会议,制定了以‘尊重藏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七项政治纪律,为后来迪庆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团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迪庆各族人民也将在这份红色记忆的指引下,共同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努力奋斗下去。”

据悉,1987年至今,中心镇公堂先后被评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和谐家风:多民族团结一家亲

生活在独克宗古城内的居民,自古以来就呈现出多民族的特点。在这里,多民族家庭共同生活,他们和谐团结,成为古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

金龙社区的杨乃政老人家由藏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汉族5个民族构成,多年来,这个多民族家庭相亲相爱、风雨同舟,把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杨乃政老人家有5兄妹,他是家中的老大,他们一家人从小生活在古城里,善良本分、勤劳持家,事事处处以诚相待。老一辈人以身作则,让儿媳、女婿们感受到长辈和家庭的温暖。

和翠芬是杨乃政老人三弟的媳妇,这位来自金江镇的纳西族女子1991年嫁到古城,在这个充满爱与包容的多民族家庭里生活了近30年。

“刚刚来到这个家里也有很多的不适应,大家的生活习惯、民族传统都有差异,甚至还因为语言不通闹了不少的笑话呢。”和翠芬说。但是在公婆和兄弟姐妹的关爱、包容下,和翠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家的温暖。“在这里生活了近30年,我唯一的感受就是幸福满满,我太爱这个家了。”和翠芬感慨道。

如今,杨乃政老人家共有37口人,分别在不同行业谋生发展,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记者,还有的是老师……在杨家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心目中,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一言一行的具体行动中。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文化,要想让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和谐,就得做到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我们家的各民族成员在长年累月的相处中相互信任,虽然民族不同、性格不同,但家里每个成员都以包容的心态去待人接物,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工作生活。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就会影响和感染每一个家庭成员以及他们身边的朋友。”杨乃政老人一语道出了这个家庭和谐美满的“密码” 。

上一篇:文化传承:寻求文化发展源泉
下一篇:建塘二组老干部党支部被命名为全省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