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倾听来自雪域林区的回声
分类:果洛新闻 青海日报

  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因地处青川交界,纬度靠南,在海拔3400多米、53万多公顷的土地上,大自然孕育了27万多公顷的林地,其中林地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一半还多,原始森林面积达17万公顷,原始森林覆盖率达31.79%,这不仅让班玛县拥有了“高原小江南”的美誉,更使其成为了我省最大的原始森林林区。

  在这个美丽的春天,我们感慨林海的壮观,聆听河水的清音之余,更令我们感慨的是,这里的森林为何在上世纪70年代倒退,而如今又能够迅速恢复并持续增长?为何50余种国家和省级野生保护动物能够在这里安逸的繁衍生活?

  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

  荒山荒坡才披上了生命绿

  “今年,班玛县计划绿化造林2600多公顷,这是班玛县历史上将开展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土绿化行动” “从2018到2027年,用10年时间让班玛县赛来塘镇成为名副其实的省级森林城镇。”敢于在高原上叫板的胆识和勇气何来?4月19日,记者在玛可河林区找到了答案。

  从班玛县县城沿玛可河南下50多公里,背靠原始森林临玛可河的班前村坐落于此。我们停留此地的理由是一句“他种的树估计比全县的人口还多!”

  他,就是已过花甲之年的班前村党支部书记——尕玛求。他21年来植树的足迹,已遍布班玛县的三个乡,种树的脚印深深地散落在了近17万公顷的雪域土地上。

  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因为国家发展的需要,向当地国有林场下达了伐木指标,十多年间5500多公顷的国营天然林场,平均每年以130多公顷速度锐减。“那时候村里的路上全是拉木头的大车,排着长队往外运。”回忆起那段经历,尕玛求喟叹不已。

  “从1998年我就响应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和后来的封山育林的号召,组织村民种树造林,如今那些栽下的树已经长大成林,恢复了原来的林地。如今,我们的目标已经转移到了荒山荒滩。”尕玛求这一干就是21年,就在采访之前他还在忙着追问今年的树苗情况,一支由他领头的20多人组成的植树队伍,正在等待树苗的到来。

  “一天,他最高纪录栽种了400株松树苗,这一直成为当地村民称道的佳话。”在好友雅格多杰眼里,尕玛求“种树没完没了,护林不去不行,把林地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在班玛,尕玛求并不是孤军奋战者。县城西北面一座荒山,已被高矮不齐的松树林覆盖到了山腰。“你看这些是我前些年种的松树,现在差不多已经碗口粗了。再看上面那些还小的树,是我前年和去年种的,虽然小但都活了,长得还不错……”从小在班玛县长大的何闫龙,是班玛近8000名义务植树者之一。

  “我从2008年参加工作开始,每年都参加植树。”如今何闫龙种的树已经和当地6600多公顷的义务林连成了一片,行走在茫茫林海,鸟鸣声不绝于耳。“只要我们坚持,林地会越来越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和环境也就更大更好了!”何闫龙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

  因为有了他们的呵护,

  莽山野林变成了生灵的天堂

  4月20日,我们沿着玛可河沿线的林区边缘开始探访林区的野生动物,经验丰富的原班玛县旅游局局长雅格多杰的引领下,无论纵身灌木丛林,还是深入茂密的松树林区,在我们的视野前总能闪现出野生动物的影迹。

  “那时不知道珍爱动物,因为家里困难,我十多岁就跟着村里人去林区狩猎麝香、水獭等动物。后来国家禁止捕杀野生动物,我也上交了猎枪,先后当过公安、干过财政,最后从班玛县旅游局局长的岗位上退休了。”在与雅格多杰交谈中,我们感觉到他思想的转变,他说:“曾经打猎是为了一个人赚钱,如今保护动物,不仅是为了生态环境,也是为了更多的人赚钱。”

  面对旅游人数从原来的无一人激增至2017年的10万人,让雅格多杰才完全认识到了保护的价值,也有了“野生动物图片宣传,会不会引来盗猎分子”的担心。”为这样的担忧,他给自己定了个规定:“除非政府需要,否则绝不说出野生动植物的拍摄地点。”

  一路走一路拍,下午我们来到了玛可河林区的要什道村,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不只是雅格多杰一个人。这个村曾今有不少的猎人,交出猎枪后所有人选择了挖虫草、贝母、羊肚菌赚钱,为了保护野生资源,村里的狩猎队转型成为了一支民间巡山队,凡有陌生人闯入,都会去查看是否设有捕猎陷阱。

  效果好不好,雅格多杰用自己的经历做出了印证:“2010年我意外的拍摄到了雪豹、白唇鹿、四不像等野生动物,但数量不多。而从2015年后拍到野生动物次数就多了起来,以前认为雪豹绝迹难觅,更难拍,但现在只要你能坚持,在雪豹喜欢出没的地方投放些羊肉,你肯定就能拍到稀有的雪豹。”

  在短短6个小时的行程中,记者镜头就捕捉到了香子和鬣羚两种珍惜动物,藏猕猴、鹿、野猪也时不时地闪现在镜头前。“以前,这些动物有是有,但你看不到这么多的数量……”雅格多杰在言语间透露出这样几个信息:从1996年全国全面禁枪至今19年,从1998年开始退耕还林至今17年,从2001年开始封山育林至今14年。近20年,保护者雅格多杰用手中的镜头感知了班玛林区生态环境的变迁,生物多样性由少变多的历史。

  因为有他们的爱心,

  才有今天的“金山银山”

  在班玛县灯塔乡要什道村一带,流传着一段感人的故事:三年前,当地的一位藏族阿妈桑措在一次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一只奄奄一息的鹿。她把鹿抱回家中,用毛毯和奶水,一直精心呵护到深夜……

  虽然30多个小时的照料未能挽回这头鹿的生命,但老人保护野生动物的爱心和对自然的呵护,深深地触动了广袤草原上和林区的牧民们,直至桑措阿妈去世,但她那感人的故事至今被传为佳话。

  “是的,我们藏民人人怀有爱心,平时都像看护孩子一样,呵护草原林区的一草一物。”要什道村贫困户蓝周,平时不论进林区采羊肚菌和贝母,还是去灌木林采野生藏雪茶,或是去草山挖虫草,他始终都牢记着两点:一是不破坏周围环境,采挖完后恢复土地原貌;二是采大不采小,留下能继续繁衍的“火种”。

  这种牧民们世代延续的“循环理念”,为当地保留住了品质上乘的特色植被,使得发展藏雪茶种植、羊肚菌温室种植等一村一品发展脱贫产业,能够得以顺利实施。

  蓝周是脱贫产业积极的参与者之一,他说:“我抢着参加是因为以后不用再进山采摘了,野生的可以自然生长不被破坏,赚钱的就靠我们自己的手种植获得。”

  “正是因为我们牧民对大自然的敬重,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为实现牧民脱贫,开发有特色、因地制宜的脱贫产业。”灯塔乡乡长班玛仁曾,指着位于要什道村东南面近60多公顷的荒地说,因为当地群众从不乱砍乱伐,那片土地从未出现水土流失和沙化现象,土壤肥力的保存很完整,为藏雪茶种植提供了绝佳的环境,贫困户在这里生产种植可以获得工资收入,5年后藏雪茶销售还可以获得客观的分红。

  一片地能为贫困户提供两份收入,从表面上看是特色产业在发挥作用,但仔细深究,其关键还是牧民们世代秉承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在造福。

上一篇:省慈善医院组织专家来我州 开展肢体残疾患者手术与康复项目筛查活动
下一篇:瞧,班玛林区的“精灵”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