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老人:“现在的好生活,过去想也不敢想”
分类:甘南新闻 工人日报

  红白相间的二层藏式小楼、整洁干净的柏油马路……距离西藏昌都市区约12公里的达若村以“高颜值”远近闻名。

  走进村民扎西老人的家中,背靠墙壁的豪华音响格外引人注目。为了孝敬爱听音乐的父亲,儿子多加用自己办装修队挣来的钱购置了这台音响。每天早晨起来,听着音乐喝一壶酥油茶,吃一块糌粑,再到村口的健身器材区锻炼,是这位曾经的生产组长自在的晚年生活。

  “现在的好生活,过去想也不敢想。”扎西老人感激自己生在这个好时代。60年前,身为农奴的父母给农奴主干一整天的活儿只能得到两小碗青稞。

  1959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掀起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运动,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60年来,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跨越人类发展进步的上千年历程。

  谈及身边的美好变化,昌都的故事说不完……

  走上致富路

  “以前是村里的人都想出去,现在是外面的人都想进来。”说起达若村,村党支部书记罗布次仁十分自豪。

  2006年,昌都开始实施安居工程,在317国道沿线为村民盖新房子,并给每户2万元安居工程补贴。当年底,达若村首批25户居民住进了新房。紧接着,村里又实施了道路硬化、农电改造、人畜饮水、环境绿化等工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子好了,我们干活也有劲。”49岁的村民洛桑激动地说。

  更令达若村闻名遐迩的,是村民们在村两委带领下摸索出的致富之道。

  近年来,随着对生态文明建设愈加重视,村委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广。2012年,达若村成立了该村第一个群众合作经济组织——糌粑加工厂,经过几年的发展,产品远销内地,也让部分村民就地就业。

  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33岁的次仁群培原来在外面打零工,如今在糌粑加工厂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现在,他有了新的小目标,“好好工作,多攒点钱,将来开个小超市。”

  从2009年起,达若村每年从村集体经济中拿出40万元到50万元为群众发放面、米、茶等日常生活用品,解决村民口粮。2016年,达若村又从集体经济中拿出200多万元投资新建了产业楼,干起了集门面出租、土地承包租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种经营,还开办了藏家乐,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教出新面貌

  罗布次仁的小女儿次仁玉真在位于昌都市区的昌都实验小学读四年级,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

  昌都实验小学有近60%的学生是农牧民子女。大部分学生刚来上学时听不懂汉语,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孩子们几乎都可以流畅地进行双语交流。

  建于1951年的昌都实验小学,是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学校,是西藏现代教育的起点,被誉为“雪域高原第一个人才摇篮”。校史陈列馆里,记录着这所小学为西藏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的一批批优秀人才。

  3月19日上午,四年级一班的课堂上,藏语教师索朗央宗正在给孩子们上藏语课,讲的是“大昭寺和小昭寺”。讲台下的学生们面对的不是黑板,而是一块电子屏幕。在索朗央宗的操作下,图片和文字说明等多媒体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

  “现在每个班都有电子白板,学校还有网络直播教室和多媒体阅览室,还建起了智慧化校园管理平台,在线阅卷和电子教案设计系统。”校长吴晓龙告诉工人日报记者。

  来自四川广元的吴晓龙1996年进藏工作,见证了昌都教育事业20余年来的发展变化。“我最初在一所县级中学教书,学校缺水缺电,老师少,学生更少。家长们送孩子来念书的积极性也不高。”

  近年来,吴晓龙从家长的眼神中感受到了变化。“现在我看到的是一种渴望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迫切心情。”

  2018年,昌都全市小学入学率达到98.53%,初中入学率达到94.2%,比2011年分别提高了33.53%和55.8%。

  “搬”进新生活

  “嚯,真气派!”

  敲开向扎老人家的大门,宽敞明亮的客厅让人情不自禁感叹。藏式风格的电视柜占满了一整面墙。长长的茶几上摆满了奶渣、糖果、风干牛肉等零食。阳台上,十几盆绿植正沐浴着阳光。从阳台望下去,楼下就是一条商业街。

  2017年,向扎老人一家从旧宅搬出,被安置到现在的新房。按照老宅新宅1:1的拆迁置换比例,向扎一家共分到了一套207平方米和一套160平方米的住房。

  “原来的房子在山上,下雨天路也不好走,还闹老鼠。”向扎老人的老伴向八措姆回忆道。

  此前,由于受经济、地理、交通等诸多因素制约,昌都市城市建设发展缓慢。到2011年底,市区建成区面积仅为4.6平方公里,80%的旧城区未曾改造。

  “老百姓们住的土坯房,90%以上都是危旧房屋,不仅通风、采光条件差,还有很大的消防安全隐患。”昌都市住建局局长永忠达瓦告诉记者。

  2012年7月,昌都市全面启动旧城改造,建设内容涵盖住房、道路、桥梁、隧道、公园、广场等多个市政民生项目,涉及房屋拆迁面积27万平方米,其中涉迁居民1300多户,拆除私搭乱建1867户,累计筹措资金70亿元。

  旧城改造不仅彻底改变了城市面貌,更实现了拆迁过程“零上访、零事故、零拖欠”。

  “关键是以人民为中心,做好规划。”永忠达瓦说,为了让老百姓对旧城改造工作满意,专门邀请了专家进行城市规划,“昌都地处横断山脉,人多地少,所以在建新房时都尽量向空中集约化发展”。

  目前,昌都主城区规划面积已由2011年的4.6平方公里拓展到了12.6平方公里。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藏东新城正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转载于《工人日报》2019年03月21日 01版)

上一篇:从西藏主要粮食作物看农牧区60年的发展变化
下一篇:甘南州卓尼县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