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翻身农奴、嘉黎县斯定咔村村民旺扎
旺扎(右)和妻子笛笛(左)。记者 万靖 摄
旺扎,生于1945年1月,那曲市嘉黎县阿扎镇斯定咔村村民。民主改革前,旺扎一家6口是阿扎寺活佛的“差巴”。为了生存,他们向活佛租用牦牛,但每年还要上交大量酥油和肉等贡品,全家仅能维持基本的生存。
民主改革后,旺扎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私有财产,随后又加入了扫盲班学习藏语和珠算。后来,成为了一名国家干部,直到2008年退休。现在,旺扎家里出了7个大学生,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七月的嘉黎阳光明媚,芳草一片。
记者一行来到那曲市嘉黎县阿扎镇斯定咔村74岁的旺扎家中。伴着飘散的牛乳芳香,旺扎忆起了过往。
“那时候,我们的生计全掌握在阿扎活佛的手里,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因要上交各类贡品,我8岁起就开始帮助家人一起为活佛干活。”
旺扎家里没有牲畜,住的是牛毛毡编织的黑帐篷,为了能喝上一口酥油茶,他们向活佛租了50头牦牛。
“每年都要交酥油抵扣租金,一头大的牦牛需要上交20斤,小的需要上交8斤。”在当时,旺扎并不知道上交的酥油换算成计量是多少,“每年上交的酥油几乎是全家制作的酥油总量,自家却所剩无几。”
即使这样,旺扎一家还是坚持着这种日子,“不租牦牛,不为活佛干活,我们就只能饿死,我们只有不停地劳作以获取充饥的口粮。”
年复一年,阿扎活佛收租金的标准越来越高。12岁那年,旺扎一家因上交的贡品没达到要求,租的牦牛被全部收回了。旺扎一家只能从寺庙一个喇嘛手里租用牦牛,但是牦牛数量极少,根本不够一家人填肚子。“我们只能在青稞收成的时节,一家人走30多公里的路,去达孜寺附近的青稞地里,偷偷捡拾别人遗落在地上的青稞粒,拿回家充饥。”
后来,解放军来了。
“民主改革给了我新生,我再也不是农奴,再也不用上交贡品,再也不用担心会饿死了。”旺扎一家分到了15头牛,从此,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我每天都围着15头牛转,怕一不小心就不见了。”旺扎觉得当时就像做梦一样。
之后,旺扎加入了扫盲班,学习藏语和珠算。改革开放后,阿扎先后当了乡里的秘书、乡党支部副书记和乡长,期间,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多亏了共产党让我们获得新生,解放后才过上好日子,在国家各项惠民政策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担任干部,就是想在工作中去践行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和国家的温暖传递给大家,让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说起今天的幸福,旺扎言语里满是喜悦。
“如今,全国上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地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医疗条件、教育条件……”旺扎总是将国家的好政策挂在嘴边,“在国家‘三包’免费教育政策下,孩子们才能安心上学,接受良好的教育,找到好工作。以后的生活肯定会更加美好!”如今,旺扎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家里出了7个大学生,他最小的儿子现在是昌都市的公务员。
(记者 谢伟 万靖 王晓莉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