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药很感兴趣,想把中药带到我们国家去。”伊朗药商马赫迪·巴里多利亚说。在近日开幕的第二届中国(甘肃)中医药博览会上,来自匈牙利、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千余药企客商,开启了一场问药陇原之行。
近年来,甘肃把中医药产业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10大生态产业之一,陆续出台55项政策措施为中医药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聚集优势 打造品牌
8月的陇西县首阳镇中药材交易市场人流如织。药商杨金生最近每天都来这里赶集,他说全镇七成以上的人都从事中药材种植或收购,“我们这里一直有种中药材的传统,药材卖到了全国各地”。
不光是赶集,现在药材销售还扩展到了网上。甘肃江能医药科技集团行政部主管刘宝龙介绍,在线上,农户注册开户后即可销售中药材,实现了“买家一站式采购,质量可溯源”的新型供应链交易模式。
甘肃是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之一,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称。2018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60多万亩,产量超过120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甘肃立足中医药资源优势,在中药材种植加工、中医药研究开发、产业园区建设以及健康养生、健康旅游等方面同步发力。“互联网+中药材”新业态也快速成长,线上中药材批发零售企业超100家,线上线下的交易体系、便捷可溯的物流通道、智慧化的仓储体系,助推“陇药”品牌走向全国。
凭借优质中药材资源和大规模中药材交易,甘肃在多种中药标准和价格方面拥有话语权。全省现有陇西首阳、康美、岷县等6个大规模交易市场,千吨以上中药材仓储企业25家,通过GMP认证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104家,中医药产业聚集区逐步形成。2017年,甘肃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级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中国(甘肃)中医药博览会逐渐成为中医药综合展示、交流合作的国际国内开放平台。
以药扶贫 逐梦小康
“以前种些油菜、大麦,遇上霜冻便颗粒无收,现在种中药材每亩地能收入2000多元。”张掖市民乐县南丰镇村民张桂莲说。南丰镇因海拔高终年气候冷凉不适宜农作物生长,村民收入普遍不高。近几年,该镇大力建设绿色有机中药材产业基地和特色冷凉经济产业带,增强了村民逐梦小康的信心。
中医药产业正成为甘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中药材种植成为脱贫增收项目或主导产业。截至2018年,甘肃75个贫困县中有43个县将中药材种植作为脱贫增收项目或主导产业,覆盖1300多个贫困村,主产区中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
甘肃省副省长张世珍介绍,目前,甘肃已形成以定西为核心,辐射带动陇南、河西等地区的中药材原料生产基地。未来,将通过构建县域推动、组织化生产、道地品种支撑的中药材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体系,全面提升中药材品质,建成甘肃中药材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随着中医药加工由初级切片向饮片炮制、有效成分提取、成药制造、保健品开发全产业链拓展延伸,中药材产业对甘肃经济推动作用愈发明显。在陇西,2018年中医药产业对全县财政和农民收入贡献率均接近三分之一,中医药产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在陇南,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8.1万亩,中药材产值达21.56亿元,逐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据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晓明介绍,为了增强种植户抵御自然灾害和价格波动的能力,甘肃专门把当归、党参、黄芪3个品种纳入保险补贴范围,按照不同品种获得相应保险补贴,全省补贴面积规模达85万亩。
其他品种和各市县的一些由保险补贴种植的范围则达到了115万亩,有效提升了抵御自然灾害和价格波动的能力。
以药为媒 对话世界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在药博会开幕式致辞中表示,甘肃拥有底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和丰富多样的中药材资源,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多重利好叠加,“我们愿与大家一道,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利用好、发展好”。
从道地中药材到陇药产品器械、再到医疗卫生培训和人才交流,甘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药为媒,不断深化交流与合作。统计显示,近年来,甘肃先后在匈牙利、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14个国家建立了6个海外岐黄中医中心和8个岐黄中医学院,佛慈制药、奇正藏药等甘肃中医药企业累计在海外注册中成药品种96个。2018年全省中药材出口2051万元,中成药出口3553万元。
匈牙利人力资源部副国务秘书史迪兹·齐盖蒂说,匈牙利是欧盟第一个接受中国医学学位的国家,未来将继续对传统中医开放。甘肃省中医药针灸科医生于春梅在匈牙利工作3年。她说,甘肃岷县当归、陇西黄芪在当地都有使用,中医的针灸、拔罐等治疗手段也非常受匈牙利人民欢迎,中医药的互通为两国文化交流提供了窗口。
甘肃省副省长何伟表示,甘肃将以药为媒与世界对话,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中医药领域务实合作,加大与国外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为更多沿线民众提供中医健康服务。(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琛奇 通讯员 李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