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文明 实现绿色崛起
——甘南州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杨旭明
华夏文明上万年①,一带一路②贯中西。
地处甘肃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古属雍州③之地,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夏河史前人类16万年前④活动在这里,甘南也是陆上丝绸之路河南道和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适逢庆祝建国70周年,“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第十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在甘南隆重举办之际,对甘南生态环境保护进程从历史纵向上进行梳理,以期全州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论,鼓舞全州继续构建生态文明、加强生态保护、坚持环境革命,最终达到实现绿色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的宏伟目标。
此景只应天上有,旷世绝景落人间。
七月的甘南大地,蓝天白云下绿草无垠,鲜花绽放,牧歌嘹亮;一江两河畔碧水清流,青山含黛,百鸟鸣唱。从州府合作辐射到广大农牧村,从迭山南北延伸到西倾山、积石山腹地,到处一派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洁净如画的壮美景象。只要你走进甘南,你就走进了绿色铺天盖地、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净土!只要你走进甘南,你就会深深地感受到大美生态甘南、山青水清人亲的独特魅力!闪亮斑驳的蹄印传送着花香,合作市从遥远的“羚城”姗姗走来,华丽转身,毅然突变为一颗绿色的“高原明珠”,以绝代风华、不二风景傲然屹立在辽阔的草原上,彻底实现了“人在绿中,绿在城中”目标。全州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甘南大地已经踏上了“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崛起”的科学发展新征程!
如此美丽、整洁、舒适的生态环境是怎样形成的?
甘南州生态环境局局长景旭东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可谓情有独钟、非常重视:“甘南州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历程,总体上可以归结为曲线发展的三个阶段——五六十年代生态良好,八九十年代形势严峻,进入本世纪特别是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得到严格保护、大幅改善,取得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性成效,同时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和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形成高度共识。这是州委、州政府科学决策、精心部署、坚强领导的结果,全州上下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结果,否则就没有今天天蓝、水清、地绿的优美生态环境。”
历史的甘南:文化底蕴深厚,根植生态意识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追根溯源,沧海桑田。亿万年前地球造山运动使甘南隆起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平均海拔三千米,属高寒阴湿区。据测量,喜马拉雅山每年约上升1厘米,所以青藏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高原。历史上的甘南,是水草丰美、湖泊遍地、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的高原草甸区,合作曾是羚羊成群结队出没的地方,“羚城”因此而得名。这块得天独厚、神奇美丽的地方,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悠久灿烂,文化底蕴深厚,生态意识原始古朴,因而自然资源富集。
一是藏传佛教文化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观念深深根植于藏族先民的意识里。古代藏族人民最初信奉原始宗教—苯教,是一种万物有灵的信仰,所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星辰以至土石、草木、禽兽万物,科学上又被称为灵气萨满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藏区后,在与苯教的碰撞与交流中,藏传佛教得以弘扬并流传。藏传佛教的第一戒律是“不杀生”,因此藏族先民注重保护生态,历来对大自然心存敬畏,有敬神山、供神树、牧神湖的优良传统。同时,限制人口自然生长,确保生态承载,以利长远发展。藏族的宗教文化、心理特质及生产方式,其实就是高原上最早觉醒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是生态游牧文化把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基因”融入生产生活方式的实践中。因受高寒、阴湿、封闭的地理环境影响,藏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特定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态游牧文化,衣、食、住、行是最典型的表现。冬、夏窝子的搬迁,一顶帐篷就是“家”,不需要木材、踏板和石头等建筑材料,以牛粪饼作为煮肉、熬茶、取暖的燃料,多余的回归自然,成为草场最好的肥料。同时,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实践中,优化选育出了甘南牦牛、河曲宝马、玛曲欧拉羊、夏河甘加羊、合作厥麻猪等优良品种,除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作用,畜牧科技和实践经验难道不是是生态保护思想意识的具体表现吗?
毋容置疑,因藏传佛教文化和生态游牧文化的长期浸润和惯性使然,藏民族从整体上保护山川河流、草原湿地、野生动植物的思想意识、自觉行动,使甘南这片神奇土地的自然生态得以休养生息,使甘南这方美丽家园的青山绿水得到悉心呵护,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发展的空间、良好的生态和宝贵的资源。
悲怆的甘南:资源开发过度,生态形势严峻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众所周知,生态环境是人类繁衍的基础、进步的条件。人类的生存,须臾离不开干净的空气、纯净的水源、绿色的食物、坚实的大地……实践证明,进行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举措和表现,经济的发展与环境、资源、人口紧密相关,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任何进步,必定伴随着忧伤和悲怆。十年前笔者曾对甘南生态保护与建设进行过全面的专题调研——由于受气候变暖、冻土消融、雪线上升、降雨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湿地面积减少等自然因素和人口增加、草原超载过牧、森林过度采伐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高原明珠”尕海湖曾三次干涸,“黄河蓄水池”玛曲湿地明显萎缩,沼泽湿地草甸植被逐渐向中旱生高原植被转变……导致甘南生态环境日促恶化,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突出表现在以五个方面:
一是森林资源减少。从1951年大规模开发至1998年停采,境内的白龙江林区、洮河林区、大夏河林区长期不合理的采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失衡日趋严重,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减弱。二是草地“三化”及水土流失严重。草原沙化从80年代以后逐渐加剧,从零星沙化演化为半荒漠,在变成典型的流动沙丘,沙化面积不断加大,沙化度不断加快,导致草畜生产能力大幅下降。三是水资源减少,水源补给能力下降。随着森林、草原、湿地面积减少和退化,加之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水源涵养能力普遍降低,重要河流补给量急剧减少,不少江河支流断流或成为季节河。四是生物多样性锐减,草原鼠虫害泛滥。以森林为栖息地的野生动物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草原退化直接导致有益昆虫和鼠虫害的天敌减少,使鼠虫害泛滥猖獗。五是地质灾害严重。舟曲、迭部、卓尼县山高坡陡,降雨量大、次数多,滑坡、泥石流时有发生。全州山体滑坡地段达139处2984平方公里,直接威胁210个行政村528个自然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也是甘南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传统畜牧业、农业生产方式下,随着人口增加和生产生活需求的增长,资源环境的负重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剧。主要表现在:乱砍滥伐等行为造成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超载过牧等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使生态压力不断加大;企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矿产开采导致生态环保遗留问题多;水电开发使地表、山体遭到破坏,生态流量减少导致江河几近断流;游牧民定居工程困难多,科技推广难度大等诸多方面。
1998年长江最长二级支流白龙江洪灾告急,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甘南受灾严重,2010年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暴雨、雪灾、冻灾频频发生,导致农牧业减产……生态环境恶化,保护形势严峻,大自然多次以重锤敲响了生态警钟!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发展的甘南:生态地位重要,国家生态屏障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甘南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全州分为三个自然类型区,南部为岷迭山区,山大沟深,气候比较温和,是全国九大重点林区之一;东部为丘陵山地,高寒阴湿,农林牧兼营;西北部为广阔的草甸草原,是亚洲最大的天然草场、全省主要牧区。
甘南属黄河、长江的上游地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黄河、长江流域广大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境内天然草场232.1万公顷,湿地53.44万公顷,林地153.48万公顷,一江三河及众多支流纵横全州。黄河发源于青海三江源而成河于甘南,黄河在玛曲段全长433公里,径流量增加108.1亿立方米,占到黄河源区总径流量184.13亿立方米的58.7% ,占黄河年均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的18.6%,发源于甘南境内的黄河源区重要支流洮河、大夏河,年均径流量分别达到36亿立方米、4.5亿立方米,占黄河年均总径流量的6.2%和0.8%;境内大面积的草原湿地系统,构成了完整的水源涵养体系。更重要的是这些草地、泥炭湿地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碳汇价值,是减弱、抵制“温室效应”的最强杀手;“河源唯远”、“河源唯直”,2010年兰州大学、西南大学科考证明,发源于碌曲县郎木寺的白龙江是长江最大最长的二级支流、嘉陵江的一级支流,境内共孕育着数百条大小支流,在甘南境内流经191.5公里,每年以27.44亿立方米的径流量注入长江。甘南林区是甘肃最大的天然林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和药材、山珍野菜等植物资源。同时,这片森林发挥着固碳供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重要生态功能。
州委、州政府组织进行重点调研,最终深刻认识、科学定位——保护甘南生态环境具有战略性、全局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甘南作为黄河、长江重要水源生态功能补给区,建设和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直接关系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
绿色的甘南: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生态经济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奋斗的路上,科学的思想至关重要,正确的指导不可或缺。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首次明确“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基于对全州生态环境保护严峻形势的准确把握、甘南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意义的科学定位,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十年来,州委、州政府把“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崛起”作为重中之重、主攻方向,围绕弘扬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改善人居环境作出了一系列、全方位的科学决策和重大部署,全州上下积极行动、落实措施,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环境革命”取得了生态红利、示范借鉴和可载史册的煌煌业绩——
一是生态文明高屋建瓴。甘南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精神,努力开创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全面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由此翻开了生态文明建设崭新的一页。州委州政府高位谋划,确定了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绿色崛起的科学思路——2009年8月,州委州政府与中国生态学会在迭部县举办了第一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向世界发布了《绿色长征宣言》,连续举办了九届高规格的论坛,为全州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实践指导和舆论氛围;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1年11月,州第十一次党代会制定了保护、发展、稳定并重的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将“生态立州”和“生态甘南”提到了五大战略、五大目标之首。2013年1月出台了《甘南州深入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努力建设“生态甘南”的实施意见》,提出“举生态牌、谋生态策、走生态路、吃生态饭”的思路,用生态文明战略思维和手段来谋划、解决全州突出环境问题。2013年2月,州委十一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把生态畜牧业、特色畜产品加工业、旅游文化产业确定为发展目标,印发《发展方案,修订完善了发展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强调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实行赶超发展;2015年5月,州委书记俞成辉在全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动员部署大会上,阐释了重要意义,强调保住甘南的青山绿水就是保住了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本钱;2016年3月,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2015年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成果,安排部署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任务;2016年11月,州第十二次党代会全面描绘了构建“十大环境”的宏伟蓝图,确定了着力打造“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态、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态、朝气蓬勃的经济生态、光辉灿烂的人文生态、团结奋进的政治生态”五大生态的主攻方向,指明了全州改革发展稳定的整体架构和着力重点,并委托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编制了《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2017年初,州委州政府印发了《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意见》、《甘南州“十三五”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关于贯彻落实<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的实施意见》;2018年8月,召开甘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印发了《州委州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贯彻意见》《甘南州污染防治攻坚实施方案》和《甘南州贯彻落实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2012年以来的历届州人代会报告均强调要走绿色发展之路,围绕创建“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总体目标精心部署,着力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二是“环境革命”全国典范。面对一产不大、二产不强、三产不优的现状,甘南怎么办?州委书记俞成辉科学决策、斩钉截铁:“既然守着生态财富,那就吃生态饭,通过绿色带动实现产业升级,从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上找突破口。突破口在哪里?三个字:无垃圾!”人是世间最美丽的风景,现代人都喜欢美丽、漂亮、好看,爱追求品味、品质和品行。州委聚焦整治脏乱差的目标、还原真善美的内涵,近年来带领全州广大干部群众着力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积极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在全州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摧古拉朽、刮骨疗毒、洗心革面、暴风骤雨般的“环境革命”。这场“环境革命”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州县乡村四级联动,推行“五化”模式、落实“四有”标准、实行督查考评、坚持长效机制,形成了“全民发动、全员参与、全域治理、全时保洁”的工作格局,让相对落后的甘南大地回归本真、回归自然、回归美丽,环境整治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压倒性胜利,4.5万平方公里整体实现了城镇整洁靓丽、农村干净优美,犹如一幅迷人的画卷。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低碳生活,创建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不随地吐痰、垃圾不落地、主动打扫环境卫生、积极进行种草种树、上下班不行或搭公交车、骑自行车、自备环保袋、随手关电灯、节能减排、节省每一张纸、节省每一滴水等文明习惯蔚然成风、扑面而来。古人云:习惯成自然!
三是生态小康史无前例。小康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甘南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绿色崛起,在全州范围实施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将80%的贫困村纳入建设范围。坚持建设标准不降低,建设内容不缺项,推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提档升级。多方筹措资金,整合藏区专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地方政府新增一般债券及涉农资金保障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充分调动群众自我投入的积极性,在户内“七改”项目实施中投资投劳。同时健全完善“激励、培训、问责、督查、互评互查、宣传”等机制,着力解决责任不清、工作不实、落实不力、验收不严等突出问题。近年来,全州共建成以“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为主基调的生态文明小康村1003个,增强了广大农牧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但因省州财政困难,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实施意见》,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大省级层面投入,解决尚未实施的1430个自然村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资金问题。
四是生态保护利国利民。九八年长江特大洪灾后,甘南林区果断停止天然林采伐,全州开始探索经济社会崭新发展的新路子。天然林资源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一大批生态保护工程陆续得以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尤以黄河保护项目成效最为显著。省州对甘南高原环境恶化问题高度重视,多次组织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座谈讨论、寻求对策,引起国家关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列入国家限制开发类主体功能区,甘肃将其列入十大百亿工程。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并得以启动。《规划》总投资44.51亿元,主要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3大工程23个子项目。该《规划》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全面完成,改变了甘南藏区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历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不仅促进了甘南区域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保障社会长治久安。
五是强化立法严格监管。甘南州坚持以法制手段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州人大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立法、询问、调研、视察的重点内容,每年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和专项检查。先后出台实施了《甘南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甘南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条例》《甘南州洮河流域生态保护条例》、《甘南州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甘南州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办法》《甘南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终身追究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部门管理办法10余部。2019年州人大常委会将《甘南州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纳入立法计划,6月27日审议通过了该《条例(草案)》。这些相关《条例》《办法》和《方案》《实施意见》等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有效促进了全州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10月16日,甘青川三省四州政协委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勠力助推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专题协商议政会召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强大合力。近年来甘南州依法开展了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内容的“三大战役”,即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和净土保卫战。通过严密部署、完善体系、部门联动、严格执法、环保督察、技术检测、强化整改、依法追责等综合措施,使“三大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依法保障了天蓝、水碧、地绿的美丽甘南目标的基本实现。甘南全面推进“河长制”,打造沿河沿湖生态长廊,对全州244条河流和常年集水的湖泊进行调查,开展全域无垃圾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加强“一江三河”重点流域良好水体保护,大力实施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积极申报《大夏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洮河、白龙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顺利进入国家中央水污染防治项目库。环保监管措施到位,促进境内水电企业执行环保规定。石门坪水电站,保持成水河道20%的生态流量常年不断,在进水前池安装了3台自动清污机,出水口安置了3台生活污水处理设备,使环境保护走在全州同行前列。
六是生态经济惠及民生。在长期的畜牧实践中,培育出了甘南牦牛、河曲宝马、玛曲欧拉羊、夏河甘加羊、合作蕨麻猪等品种,它们住的是大草原,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冬虫夏草,绿色、生态、健康是其肉品品质地地道道的标志。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提升,使生态畜牧业蓬勃发展,以牦牛、藏羊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已成为全州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也是全州农牧业和农牧村经济中发展速度快、对农牧民增收贡献大的支柱产业。州委、州政府在认真总结分析“农牧互补、一特四化”等产业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符合实际的“168”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生态畜牧业持续增产,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农牧民转移性收入提升明显。还落实了牦牛藏羊政策性保险、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牧民转移性收入大幅增加。同时,舟曲、迭部、卓尼、临潭农牧民群众大力培育各类苗木,获得了不菲的收益。大力发展中藏药材种植、集中规模养殖、经济林栽培、特色农畜产品销售、林下山野珍品加工、中华土蜂养殖、青稞酒酿造、文化产业、乡村旅游、劳务输转等生态型产业,生态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切实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富裕了群众的脑袋。
七是植树造林绿化山川。2007年以来,甘南州、合作市党政领导认真执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制定并实施了《合作市面山绿化工程总体规划》,干部职工义务进行植树造林。决策者、设计者综合海拔、气候、土壤、树种生物学特性等因素,选择了云杉、青海圆柏树种。在科学规划的同时,面山绿化做到了严把“五关”——造林设计关、苗木栽植关、督查验收关、林地管理关、责任追究关,确保了造林质量、成效、成活率和保存率,获得了最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山绿化是一项惠及千秋的德政工程,在地方财政十分困难、没有项目资金的情况下,连续十多年坚持造林和管护,这在全国范围内都属罕见,是西北乃至全国义务植树造林的成功案例和光辉典范!舟曲县每年在一江两河流域大面积种植各类木本、草本花卉和千亩油菜花,“花开舟曲”如诗如画,许你一路芬芳、一路陶醉!于此同时,动员全州干部群众积极参加绿化活动,实现了“大地增绿、生态增效、群众增收”的目标。
八是生态环境迎来巨变。近年来,围绕筑牢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实施甘南州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和“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等,封山育林3.3万亩,退耕还林9.24万亩,治理流动沙丘、沙化草地和“黑土滩”型退化草地118万亩。加大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力度,重要水源地完成了规范化建设,部分县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积极争取中央突然污染防止专项资金,完成舟曲县九原梁矿区重金属污染防治等历史遗留问题的修复治理工作。加快推进农牧村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建建设、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州,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1003个,实现了美丽风景向美好生活的加速转变。通过全方位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原来干涸的泉眼流出了泉水,多年不见的大熊猫、金丝猴、野生梅花鹿、羚牛、岩羊、狼等野生动物重现人们的视野,黑鹳、仙鹤、蓝马鸡、喜鹊等飞禽成群起舞,百鸟呈祥齐唱生态赞歌。全州城乡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实实在在的巨大变化,可谓绝无仅有、风景绝美!
美丽的甘南:生态文明典范,小康全面发展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天人合一,世界大同。党的十九大历史性的将“美丽”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彰显了我们党的远见卓识和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美丽中国”作出明确指示,要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善环境质量,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甘肃出台了《甘肃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甘肃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措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州委、州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发展的科学理念,并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全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以2009年8月“第一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发布《绿色长征宣言》为起点,甘南州“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崛起”的成功实践,已经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光辉典范,并为全社会贡献了一个崭新的、持久的绿色行动方案!
生态大道非常道,道法自然信仰坚。甘南在构建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由甘肃省人大副主任、中共甘南州委书记俞成辉同志提出并全力推进的“环境革命”“全域无垃圾旅游”重大举措,至少有两层比生态保护、环境整治本身更为重大的现实作用、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更为更为广阔的辐射效应——一则激活“生态基因”。“环境革命”让原始古朴的生态保护意识得到了一次全新的洗礼、提纯和深化,全面激发了各族群众“崇尚自然、向往绿色、敬畏生态”的真挚情怀,激活放大了“生态基因”和“生态自觉”,使全州广大农牧民群众、各级干部的精神世界、思想观念从心灵深处发生了历史性质变,这是未来建设幸福美丽新甘南的思想基础、智力支撑、人才资源和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二则催生生态信仰。这场“环境革命”从广度上覆盖全州,从深度上触及灵魂,生态文明业已形成、升华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的、自觉的、坚定的生态信仰!国人的生态信仰由此发端,生态信仰不但入脑入心入髓、扎根灵魂深处,而且转化为自觉行动,突显了巨大效益,对甘南的贡献有目共睹、自不必说,而且对甘肃、全国乃至世界建设生态文明、坚定生态信仰提供了一个美丽的样板、有益的借鉴和完美的典范,必将对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史、生态信仰思想史产生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引领作用和指导作用,引起巨石激浪的晕轮效应、叠加效应和放大效应!我想,这才是“环境革命”的理论贡献、创建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的实践真谛。首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启动了绿色长征,“环境革命”实践则催生了生态信仰!绿色长征带动生态文明建设从迭部豪迈出发,环境革命牵引生态信仰航船从甘南扬帆远航!
构建生态文明,辐射生态信仰,实现绿色崛起,全面建成小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思路科学、规划先行至关重要----《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甘南州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实施方案》等诸多正在实施的生态文明规划和实施方案、意见,已经成为引领甘南未来坚定生态信仰、强化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的“定盘星”、“路线图”和“助推器”。7月30日,甘肃省人大副主任、中共甘南州委书记俞成辉在“一会一节”开幕式“美丽战胜贫困”工作论坛上郑重承诺:今后要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视察甘肃时作出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突出抓好脱贫攻坚、文化旅游、现代生态农牧业等重点,纵深推进“五大生态”和“十大环境”建设步伐,推动“环境革命”向窗台、灶台、炉台和庭院、厕所、圈舍、柴房延伸,做大做强“环境革命”和“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两大特色品牌,努力把甘南藏区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全域旅游大观园、雪域圣地锦绣园、绚丽甘肃后花园、东方世界伊甸园”。
实践出真知,大道属生态。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坚持绿色发展、引领全面小康,已经成为甘南的最佳选择,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已经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的变化,并将一以贯之、坚定不移的得到落实。州委副书记、州长赵凌云同志在长期的工作中,一直对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崛起进行着思考、探索和实践。他说:“甘南作为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区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全国的生态地位只会越来越重要,生态价值只会越来越凸显,我们担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培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崛起,是甘南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我们着力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的信心决心不会动摇。今后将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核心,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实行生态文明教育、文旅产业提质、农牧产业增效、科技教育支撑、法制建设保障等多轮驱动、综合施策,全面推动落实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继续坚持举生态旗、走生态路、吃生态饭,着力把甘南打造成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切实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美,是人间不死的光芒!事实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历史馈赠的遗产,而且是经济进步的条件、社会发展的关键,绿色崛起的根源和美丽甘南的必然!
回顾过去,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坎坷不平;展望未来,生态信仰绿色崛起山高水长!遂作《生态文明甘南赋》,献给“第十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预祝论坛圆满成功,再次取得丰硕成果——
“原不在高,有绿则名。湖不在深,有鹤则灵。红军长征,腊子天险。红色精神,绿色长征。首届论坛,发布宣言。科学决策,规划前瞻。举州动员,锦绣河山。斯是甘南,历史久远。独立甘青川,双揽两高原。翡翠明珠,绿色无边! 草原盛会,歌舞翩跹。少长咸集,共谋发展。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幸哉甘南,论坛接连。美哉甘南,世界惊叹。生态甘南,道法自然。文化甘南,敦煌慕羡。旅游甘南,天下绝选。彰生态文明,建小康家园。恩泽天下,功德圆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未来的甘南,必将继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秉持生态保护信仰、弘扬绿色长征精神,奋力谱写实现绿色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的壮美乐章!一副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大美画卷,正在缓缓向你走来、徐徐展现在世界面前!
加大环境革命力度,将生态屏障守护到底!
加快绿色发展步伐,将生态信仰推向世界!
作者补充注释:
①华夏文明上万年:今年7举办的首届中华伏羲论坛称,伏羲是人类人文始祖,他创造了阴阳八卦、文字符号、四时五行和天干地支纪元历法。伏羲代表的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伏羲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伏羲氏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黄帝之前的伏羲时代距今13000年前至10000年前。天水大地湾出土的7500年前陶纺轮上的“井”字型九宫格证明,伏羲在公元8000前,已经懂得用网格法分割天空星区和地理位置。据贵州民族大学王德埙教授对良渚玉版书的研究成果,“自黄帝古今五千”计算,中国至少有10000年的文明史。
②一带一路:2013年金秋,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
③雍州:伏羲观察天象认为“天上有星宿,地上有州郡”,遂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后《禹贡》记载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④夏河史前人类十六万年前:今年夏河甘加白石崖溶洞发现的人类下颌骨化石、两颗牙齿,经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鉴定,建议命名为丹尼索瓦夏河人。5月2日,国际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研究成果,青藏高原最早的人类活动证据宣告被发现,迄今16万年,再次刷新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历史纪录,把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史向前推进了12万年。(作者 杨旭明 现供职于甘南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