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三江源头,“千湖美景”再度归来,雪豹、棕熊、欧亚水獭等野生珍稀动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120余种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生存,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就达到了11种。当地牧民群众自觉加入生态环保队伍。
从政府行为到民众参与,通过各方努力,各项环境指标得到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青海用实际行动履行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承诺。
2018年年初,《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向社会公布,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规划,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步入了试点发展建设阶段,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2016年,我省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探索在青藏高原建设国内首个国家公园,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也没有任何“样板”可复制,一切都要破“零”前行。
时至今日,青海充分发挥生态保护制度创新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大胆推进生态保护制度创新实验,先后实施原创性改革100多项,确立了依法、绿色、全民、智慧、和谐、科学、开放、文化、质量建园的理念,逐步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政策、制度、标准、生态保护、机构运行、人力资源、多元投入、科技支撑、监测评估考核、项目、宣传教育、公众参与、合作交流、社区共管十五个体系。
在全力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过程中,还创新建立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制定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全面实现了园区“一户一岗”,国家公园范围内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户均年收入可增加21600元,并为其统筹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
同时,通过鼓励引导并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等工作,鼓励支持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等多种形式发展第三产业,因地制宜带领当地牧民群众实现绿色致富。
今日江源大地已今非昔比,原来“九龙治水”局面被打破,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关系被理顺,美丽三江源头,写下了国家公园建设的“青海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