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牲畜有救了。”
路政部门清理道路积雪。
(记者 李占轶)村支书尕玛多杰、乡党委书记吉松保,牧民达奴、更求江才……在玉树抗灾救灾一线,他们的坚毅、乐观和竖起的大拇指都在告诉我们——
春节前后,持续不断的大雪使三江源头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多地遭受严重雪灾。
初到玉树的人,面对眼前一片白茫茫难免心怀不安,他们渴望从刺眼的白色中,还原出过去高山草原、牛羊成群的模样。玉树有哪些东西被大雪掩埋冻结,又有哪些东西顽强地从厚厚的积雪中站了起来?在我们的采访中,答案越来越清晰。
一条路反复清理了十次
雪,漫山遍野的雪。
2月24日,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上拉秀乡玛龙村村支书尕玛多杰站在雪地里,他身前轰鸣的装载机正在清理积雪,这条路原本的模样渐渐浮现。路的另一头,山沟里的82户牧民正在焦急地等待着救援。
上拉秀乡是纯牧业乡,有7个牧业村,一个生态移民社区。持续出现的降雪,积雪难融,道路交通受阻,给上拉秀乡的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安全和群众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打通生命线,才能保饲料、保牲畜、保生产、保生活。雪灾一开始,我们就想着要第一时间把路通了。装载机在前面开路,我们就在后面拿着工具铲雪。”尕玛多杰说。
雪是敌人,风是帮凶。只要大风一刮,路旁的积雪就一次又一次把清理好的道路覆盖。十几个、二十几个小时的努力全都白费。沟里的牧民正焦急地等待,他们太需要饲草料、口粮、燃料来渡过难关。怎么办?从头再干。
尕玛多杰已经快要记不清在这条路上工作多久了。一旁的乡党委书记吉松保告诉我们,从1月23日到2月24日,这条路反复尝试着清理了10次,一共成功打通了4次。
“每通一次,我们就能运进去一些物资,把牧民们暂时转移出来,把各级政府发放的牲畜饲料及牧民自购的燕麦草、颗粒饲料送过去。各家各户的牲畜没办法转移,只能用这种办法。”尕玛多杰说。
第一次打通道路后,到达的第一户牧民家就是巴桑家。巴桑看到有人从沟外进来,还背着这么多东西,满脸惊喜和感动,自己悬着的心也落了地。
“道路就是生命线。”68岁的尕玛多杰嘴里念叨着这句话,呼啸的风不断钻进他的衣服里。介绍完情况,尕玛多杰立刻转身又向装载机走去,一脚深一脚浅,背影渐渐远去。
装载机的声音就是春节鞭炮声
告别了尕玛多杰,乡党委书记吉松保继续带我们走访。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的吉松保是个典型的“康巴汉子”。上拉秀全乡平均海拔4400米以上,吉松保从春节前开始一直奋斗在抗灾保畜工作一线,他看起来依然精神振奋。“说实话,谁不会缺氧?但是我一直跟大家说,哪怕躲在厕所里吸氧,也要在群众跟前展现党员干部的精气神和自信心。”吉松保一脸笃定。
缺氧不缺精神,绝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灾情降临后,吉松保紧急组织乡镇所有干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雪灾应急指挥部,放弃春节休息投入到抗雪救灾第一线。
“就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全乡牲畜死亡率很低。”吉松保说,根据以往的经验,灾前,省、州、县、镇各级党委政府多次统筹安排部署抗灾保畜工作,做足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准备和物资准备,在了解受灾情况后,组织乡镇先锋突击队、党员突击队、民兵、兽医深入灾情最严重、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开展工作,指导群众生产自救。
眼下,正处在抗雪救灾的中期阶段,做好灾情调查、次生灾害预防并作出具体安排、饲草料运输、道路保通、死亡牲畜理赔、疫情防治等各项工作都是重点,一刻也不能耽误。“生态保护、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入推进,让牧民群众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我们不可能让一场雪灾把好日子毁掉。”吉松保说。
春节的时候,有人跟吉松保说,过年了应该放点鞭炮。他以“不环保”为由拒绝。如今,元宵节过去已经几天了。他说,春节期间,所有人忙着打通道路,装载机“啪嗒啪嗒”的声音在耳边一直响个不停,其实那就是最好的鞭炮声。
不能光靠政府,自己也应该救自己
上拉秀乡玛龙村牧民达奴家离345国道不远。一行人还没走到达奴家门口,达奴竖起两个大拇指,远远地迎了过来。“在我的印象里,这是几十年来遇到的最大的雪灾。但是损失却是最小的,我们不怕,我们放心。”不会说汉语的达奴,频频竖起两个大拇指。
这位70岁的老牧民有不少抗灾经验。早在雪灾之前,他就备足了饲草料,屋前的草棚里,燕麦草、颗粒饲料堆放得满满当当,让人心里踏实。草棚门口,两桶刚刚煮好的芫根混合着茶叶冒着热气。达奴说,芫根是他特意从囊谦买来备下的。牧民们相信,这种药食两用的植物和喝完的茶叶煮成的“甜点”,对牛来说就是上佳的营养品。
“现在生态越来越好,政策越来越好,我们不能光等着政府的救济,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达奴一家养了八十多头牛,加上高龄补贴、生态补助金等政策补贴,家庭人均年收入在一万元以上,钱袋子鼓了,底气自然也就足了。“雪虽然大,但是路马上就被打通了,家里的饲料口粮备得足足的,我唯一担心的是屋后的积雪把房子压塌,政府也帮忙清理了,1995年我家有一百八十多头牛,一场雪灾过后只剩下二三十头。今年我家的牛只死了四头,这在往常的冬季也属于正常情况,我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说起自家的情况,达奴脸上满是信心。
总有一些东西是雪灾摧毁不掉的
2月24日,雪灾还没过去,如果你在玉树的风雪中短暂巡视,到处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象:道路两旁,大片大片的草场已经显露,牦牛走走停停,慢吞吞地吃草,画面恬静又生动,等到日头渐渐西沉,牧民们像往常一样,跟在牛群后面,一步一步迈向家的方向。骑着缺了车灯的摩托车的藏族汉子一脸倦容,后座上满载着饲草料,他为家里的境况倍感焦急,但还是会对人挤出一丝微笑。
雪也许还会下,但这里的人们对往后生活的规划已经启动。345国道旁,几位牧民刚刚领到党委政府发放的饲草料,大家坐在草捆上一边休息,一边开始热烈讨论等雪灾过去了,怎样让生活过得更好,还有人兴高采烈地说起每年一度的赛马会。日玛村二社的牧民更求江才把一捆捆饲草料往小轿车上塞,他家损失不小,死了不少牛,但小伙子脸上没有一丝忧虑,他摘下口罩笑着对记者说:“把我拍帅一点。”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答案已经渐渐清晰。
有些东西的确被大雪埋掉了:比如称多县珍秦镇九村仁增家的几头牛倒在厚厚的雪地里,只有一对对犄角露在外面。
但雪埋不掉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白茫茫的雪原上,许许多多个“达奴”正在积极面对一切,许许多多个“战斗堡垒”正在攻坚克难,每一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新青海精神和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撑起不屈的脊梁。
几天前到玉树市的一名外乡人,25日一早醒来惊喜地发现,金色阳光照耀下,玉树格萨尔广场上,场景格外动人,三江源头的生灵迎来了新的一天。
的确,总有一些东西是雪灾摧毁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