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洪玉杰)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腹地,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0%左右,这是地球上常人、常年生活所能承受的极限海拔高度,被称为“生命禁区”。
即使是身体处在最佳的状态,长期生活在这里,每个人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高海拔不适应症状,掉牙、掉头发,精神压抑,体能减弱,记忆力减退,甚至口吃结巴,即使稍微有点头疼脑热,就会提心吊胆……
在如此高海拔的地方,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评价:“在这里静静地躺着,什么事情都不做也是一种贡献”。然而,有这样一群可亲可敬的人长年累月生活在这里,以自己的青春血肉之躯和一腔赤胆忠心忠诚地守护着“万里长江第一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治多公安。
马背上的巡警队,将党的政策送进千家万户。摄影:洪玉杰索昂
高度
——这不仅仅是海拔的高度,坚守的高度,更是忠诚的高度
在中国美术馆有这样一张照片被永久收藏,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县”的治多县,公安局民警们骑着马,冒着风雪挺进在雪域高原,每行走一步都像是在负重前行,但他们依旧以一颗拳拳爱民之心,根扎于人民群众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铮铮誓言,忠诚二字早已融入他们的生命和血液中,这张照片起名为——《雪域旌旗》!
在全县8.0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治多县公安局的每一名警察守护着403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平安。驻守在海拔4500米的治多公安来自祖国各地,南腔北调,这是他们不一样的地方。一样的是,他们都身穿警服,都是治多公安的一份子。或许他们中几乎所有的人,都从未在乎过高海拔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但他们都知道治多公安这个集体对每个人意味着什么。
一个人如果选择了治多公安,就如同选择了忠诚、责任和使命,而这种忠诚、责任和使命的背后就是家国天下,就是党和牧民群众的重托。
肆意的大风,极度的缺氧,严重的高原反应折磨着这里的每一个人,即使简单的爬一个小楼梯,心脏都仿佛要蹦出来一样,不缓上一阵子,怎么也受不了;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每一分每一秒的坚守都在见证生命的奇迹。过去的每一个日子、每一分每一秒都像用刀子在每个人的心里刻下过深深的印记,不可磨灭。
“难,真的太难了!”每每想起治多公安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这个过程,这样的感慨和坚持每天都在发生——有时,也许只是伫立长江源最大的支流聂恰河任思绪飘一会儿;有时,也许是不经意间遇到一个似曾熟悉的公安民警,听到一句平凡而又渗入心田的话,便有“缺氧不缺精神,不缺斗志”这样的理念入心入脑,悄然萌芽的感觉。
一句话,在万里长江第一县的雪域高原奔波驰骋,在如此高的海拔下拼搏奉献。风沙可以蹂躏治多公安的身躯,却无法击退他们忠诚的高度和奋斗的意志。
情感
——他们付出的不仅是宝贵的青春年华,还有更宝贵的无限情感
这里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绿色的存在因而显得极为珍贵。
虽然,这里看不到繁华都市一派繁盛的景象,无边的荒野、绵延的雪山、汹涌的江河,大自然在这里所呈现出来的壮阔景象深深地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这里温暖的季节非常短暂,一年中只有三个月能看到绿草,其余时间几乎都是漫长寒冷的冬天,满目荒凉,看不到一丝绿意、一片绿草。
但是,在治多县公安局,我们看到有一个长着10棵树和多种草本植物的小花园。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寸草不生的地方,目光所及之处,垃圾满地。当然,这也不足为奇,原本偌大的治多县城很少能看到树木,也很少能看到绿叶。
但是敢为人先的县公安局决定带领大家试着种种树,购置树苗、精心栽培,不断呵护,闲暇之余,大家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这个院子里,就这样种了死,死了种,一而再、再而三,总算种活了10棵树和一批适合高原生长的花草植物。正是这片绿,治多县公安局成为全县唯一长树的地方,有了极高的辨识度,只要是看到这片“绿洲”,都会为之动容。
诚然,坚守生命禁区的情感是最朴素的,仿佛带着雪山的白、大地的黄,凝实而厚重;但它又是壮阔的,如同它所在的高原沃野,磅礴而激昂。
李子伟,这个从当时的懵懂小伙到双鬓苍白的河南新乡人, 29年的治多公安局看守所生涯或许最能表达情感二字。
看守所30年无安全事故、 29年来只有3次回家过年、即使今年高考,孩子依旧对父亲略显生疏,仅仅从这样的数字去解读,我们都能看出治多公安局民警“以所为家”的情感所在。在与李子伟的交谈中,他眼睛的余光一次又一次望向看守所的方向,从而总是出现“答非所问”的尴尬时,记者不能将这种情感总结得十分到位,但不用总结,毋需总结,因为在治多公安局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曾是青春年华,也是热血儿郎。头枕着边关明月,身披着雨雪风霜,只因为他们都穿着朴实的警服,他们的风采在万里长江第一县的土地上久久飞扬。
精神
——他们收获的不单是坚守生命禁区的豪迈,还将正义与温暖洒在这片坚守的热土上
一个人,没有精神力量的鼓舞,精神力量的支撑,不可能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同样,一个集体,没有精神力量的积淀,精神力量的延续,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屹立于同行同业中独树一帜。
30岁的多杰扎西现在是治多县公安局的办公室主任,西南民族大学毕业后,原本可以在生活条件更好的地方工作的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治多,直到记者采访时,生活在“巴掌大”的治多县城的父母已经近两个月没有见到多杰扎西了。
“不单单是我,大家都一样。每次下班回家都是凌晨,家里人都睡了,早晨上班的时候,家里人还没醒来。但是心里面觉得踏实。父亲还叮嘱我:“趁着年轻的时候,多做点自己想做的事。等老了,就没有机会了!”多杰扎西说。
肖鸿,治多县多彩乡派出所所长,20年从警生涯,“马背巡警队”的打造,硬是让自己与这片土地紧紧连在了一起。工作量在提升,公安形象在提升,牧民群众的认可在提升,整个治多公安的精气神在提升。每当骑在马背上去巡逻宣讲,肖鸿更加坚信:“一个不会骑马的警察,绝对不是一个好的乡村警察!”
江文朋措是一名协警员,高原的强紫外线让他的衣服更加“浅色”了许多。自2016年自发组织成立“环保志愿队”,高涨的工作积极性让自己更加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 “这里是国家公园,我们每一个公安局的工作者,都是国家公园的坐标。在这里,我们更能感受到人民公安的荣誉,感受到坚守国家公园的使命。”江文朋措说。
地面海拔高、队伍素质高、工作强度高、安全风险高、精神品质高……在“五高”标签下的这片生命禁区,不管是采访常年坚守的任何一个公安民警,触摸他们以常人无法企及的精神所创造的精神高度,感受他们澎湃向上的精神温度,更感叹他们短暂却充满张力的精神长度。
时光越是奔流向前,这种精神越是熠熠生辉。
有道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期间,了解到一批又一批的公安民警离开了这里,不断又有新的民警补充了进来。但是从不曾改变的是,一直有公安民警在这里坚守。
也是从这里我们知道,有一种精神是自从穿上警服的那天起,要把责任和担当扛在肩头;要把职责和使命融进了血脉;要把忠诚和奉献烙在了心里。
也是从这里我们解读,有一种誓言是:我志愿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献身于崇高的人民公安事业,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而努力奋斗。
【记者感言】
坚守,不仅是这眼前的10棵树
今天,当你站在治多公安局的院子里,从任何一个角度望向四面的雪山,都会不经意地看到10棵树和两个多种草本植物的小花园,或许我们不能夸张地用郁郁葱葱、绿树婆娑来形容,可是,假如你能站在3年前的这里伫望,你看到的将是另一番情景,满目荒野,垃圾满地,别说是树木,好像连脚踩的地方都没有几块。
中国西北干旱,青海也不例外,这是全省造林绿化的最大困难。而玉树治多似乎把这难度放大到了极致,因为平均4500米海拔的高寒地带,植物生长的速度缓慢超乎人们的想象,以至于有了“种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的说法。
为此我们不止一次向治多公安的每一个人问及种树的原因,因为在这里忙起来吃不上一口热饭、喝不上一口热水,克服工作的千头万绪不说,更要面对缺氧恶劣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一种力量支撑着“治多公安”对于绿色的极致向往?有好几次,笔者都注视过这10棵树,恍惚间,这10棵树看上去根本不像树,而像站在那里的一排迎风傲雪的“人民警察”形象,齐齐站在治多公安局的院子里,成了用忠诚坚守万里长江第一县的新传说。
难关其中,才知老将之坚;湍河之上,方显中流砥柱。坚守在万里长江第一县的治多公安民警钟情于任何关于“绿色”字眼的歌曲,笔者也听他们演绎过多次,在那样的一个环境,这样的歌曲确实能给人一种力量。面对随之逝去的青春年华,每一个治多公安民警向10棵树的方向高唱着“绿色”的歌曲,好像那10棵树听懂他们的心声,并把他们的心声带向思念的远方。
他们知道,10棵树的那一边,有故乡,有家,有灯火,也有母亲和无尽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