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玉情】孙刚凝:培育高原上的格桑花 让青春在玉树绽放
分类:玉树新闻 西海都市报

  

  “培育高原上的格桑花,让青春在玉树绽放”

  ——记北京援青助玉干部孙刚凝

  北京市开展对口支援玉树工作始于玉树地震灾后重建。自开展对口支援活动以来,北京市弘扬北京首善精神,在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新玉树全面运营等阶段及精准扶贫、生态环保、党的建设等工作中给予了空前无私的援助,助力玉树地区“两个越来越好”的美好愿景,功绩彪炳史册。正如玉树州委、州政府领导所说的:“北京对口玉树的援助堪称无疆大爱,玉树人民将世代铭记,没齿难忘,永远感恩。”

【京玉情】孙刚凝:培育高原上的格桑花 让青春在玉树绽放

  北京市自对口支援玉树以来,共派出3批援青干部人才共163名(其中,中央单位21人,指挥部专职干部65人,教师医生29人)。第三批北京援青团队于2016年7月到达玉树,共39人,加上3名指挥部专职干部已先期在玉,共42人。2018年3月,指挥部专职干部进行了轮换,两名同志完成援建任务回到北京,4名同志根据组织安排来到玉树。目前,在玉树的中央及北京援青干部共44人(包括10名教师医生),平均年龄43岁,最大的50岁,最小的29岁;党员42名,女同志7名;局级干部2名,正处级干部15名,副处级干部12名,科级干部5名。

  本报自今日起将连续刊载中央及北京市援青助玉干部专家在玉树克服各种困难,勇于作为的事迹,以此纪念玉树“4.14”地震九周年以及表达玉树各族群众对北京及全国各族人民无疆大爱的感恩之情。

  玉树因地震被广为人知,在这里98%的人口为藏区同胞。2016年,39岁的中共党员,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孙刚凝同志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育者使命,怀揣着教育情怀,被选派为北京第三批援青干部,到青海省玉树州任教育局副局长兼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被当地人誉为“计算机专家”。

  继承父亲遗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孙刚凝的父亲是上海复旦大学的高才生,毕业那年,响应国家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毅然决然离开大上海,离开父母亲人,只身来到了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辽宁省丹东市,在那里教书、入党、安家,生活了27年。就在孙刚凝考上大学那一年,父亲永远地离开了。从父亲身上,他学到了青年人要有坚定的信仰,要有使命担当,这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2016年5月底,他接到援青3年任务时,也曾经历过起初因家庭负担重而犹豫为难,到打消退缩念头,最后毅然决然地继承父亲援建祖国边疆27年的气概的过程。他决定要为远在天堂的父亲补上3年,凑整30年,用这种方式寄托对父亲的怀念。

  抵抗恶劣环境,坚守玉树高原。众所周知,玉树环境恶劣,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60%,全年冷季长达7至8个月,昼夜温差可达20℃以上,年平均气温-0.8℃,“六月飞雪”也曾有过。

  2016年8月1日,是孙刚凝正式踏上援青征程的第一天,下飞机的那一刻,当大家都在被玉树美景所吸引的时候,而他却因感冒发烧直接住进了医院,由于气候原因和医疗条件有限,经过四天的住院治疗依然不见好转,只能转到北京治疗,孙刚凝在康复后第一时间又立刻返回玉树,投入到热爱的教育事业。

  在玉树因为海拔高,缺氧情况尤其明显,晚上头痛睡不着觉是常有的事,又因基础设施不完善,经常停电,住在11楼的他爬楼梯成为家常便饭,即便是年富力强的小伙子时间长了也吃不消,而他却从未叫过一声苦。除了缺氧寒冷以外,在玉树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之一就是空气干燥,早上起床鼻子里面经常会有血丝,因为长期在高原工作,2018年有一次在开会期间,鼻血直接就往地上滴,用了一包面巾纸才把血止住。就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孙刚凝依然坚定“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信念,坚守在玉树高原,为藏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坚定理想信念,促进民族团结。2017年底,孙刚凝被玉树州推荐为“玉树好人”,为了维护民族团结,他主动提出将名额让给了藏区同胞,充分体现了一名援青干部的政治意识和思想境界,为玉树的民族团结和稳定发展奉献出自己应得的荣誉。

  玉树藏区能够在地震蹂躏、肆虐之后迅速挺立起来,是因为有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有大爱同心、感恩奋进的集体力量;有坚韧不拔、挑战极限的时代精神。“玉树抗震救灾”奋斗精神党性修养精品课程是青海省委组织部打造的五个精神高地之一,孙刚凝原本就是教师,又有着过硬的专业技术,他便主动投入到该课题组。当他参与其中的时候,被课程中各种先进事迹及人物深深感动,黄福荣、韩慧英、王成元、昂嘎,当这些伟岸的身影一个个在他眼前闪过时,让他更加坚定了“援青是自己无悔的选择!”。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他与藏区同胞共同磨合,不断修改、设计,并邀请北京市宣讲团老师对宣讲成员进行指导,最终完成该精品课程,并顺利通过了青海省委组织部的验收。目前该精品课程讲师团在青海省累计完成了2000多人次的宣讲任务,并在青海省委党校局级干部培训班上成功宣讲获得好评,宣讲过程中很多领导干部都被感动了,宣讲完毕后大家纷纷表达:原来党课可以不再是“教化”而是“感化”,玉树州副州长也激动地到后台与讲课老师逐一握手。

【京玉情】孙刚凝:培育高原上的格桑花 让青春在玉树绽放

  发挥技术专长,服务玉树人民。在玉树,计算机的应用还不广泛,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很落后。孙刚凝是信息化专业人才,他将信息技术传播到了高原,玉树的干部及群众都说北京来了一位“计算机专家”。

  孙刚凝刚到玉树就发现,这里中考录取是半人工方式,不但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每次中考录取后上访群众趋之若鹜。教育局长想建立中考报名招生录取系统,但因购买系统需要四十多万元,还需搭建网络环境,教育局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人员维护,所以一直没有购买。了解情况后,孙刚凝认真学习玉树中招业务流程后,决定自行编写搭建中招系统,免费提供给教育局使用。经过半年多的日日夜夜,牺牲寒假及休息时间,解决了各种因民族特点带来的问题,克服缺氧等困难,成功编写系统并上线使用,顺利完成了全州5000多名中考考生招生录取任务。通过系统,玉树州有史以来第一次在青海省率先发布中考成绩,第一时间发布录取结果,各项统计分析数据随时了解使用,提高了教育局执政的公信力,再也见不到上访群众的身影了。

  为了加强学校管理,孙刚凝和藏区同胞共同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将目前国内性价比最高的免费网络办公系统引入学校。从日常报销到网络签到,从教师请假到用印审批,从调课报备到保修申请,均做到责任到人层层审批,使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更加规范、公平、公开,同时也为日后的管理与统计做好了备案,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有据可查。孙刚凝深知,他不可能永远留在玉树,但必须将自己的技术留在玉树,才能够支撑玉树教育的发展。作为校长,他不但为职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授课,还特意挑选了两位爱好计算机的老师,一对一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两位老师亲切地称他为“师傅”。

  创新办学思路,提高学生素质。藏区学生很多家庭一辈子生活在牧区,对大山之外的世界了解甚少,尤其在玉树几乎没有企业和工厂可供学生进行实习实训,但是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没有实践就出不了真知,孙刚凝想方设法在实习实训上拓展思路。他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学校自身需求,引导平面设计专业每名学生设计代表学校办学特色的周历记事本,注明班级和姓名,在校内的数字传媒实训基地进行印刷,制作好的记事本给学生当作纪念。学校60周年校庆,所有的展板制作交给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从初期设计排版,到后期印刷上墙,均是老师带着学生完成,而且其水平完全能够达到市场上专业广告公司的水准。通过这些真实的项目实践,教师提升了执教专业水平,学生获得了专业的实践技能。在2018年青海省中职技能大赛中,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获得了两个一等奖和一个三等奖,在场的广告公司负责人当场就提出与学生签约的意向,因学生已被省内高职院校点招免试入学才作罢。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藏区学生获得更多的升学机会,孙刚凝除了联系青海省内高职院校以外,还不断拓宽升学渠道,2018年将100多名藏区学生送到江苏四所高职院校就读,让这些学生获得了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将教育公平在民族地区落地,为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素质开辟了新途径。

  克服家庭困难,大爱温暖边疆。舍小家顾大家。孙刚凝从来都没跟组织提过一次家里的困难,他总是自己尽力协调解决。他的妻子是IT行业,经常加班;孩子上幼儿园,只能由患有癌症的岳母和身体不好的岳父带病坚持接送。他的母亲年近古稀,行动不便。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亲人还是坚决支持他去援青。特别是2017年的夏天,母亲在海南休养时,不小心摔伤,需要手术治疗,姐姐打来电话,希望他能在手术前赶过去,但因手头有紧急事情要处理,他还是在办完公事后才过去,那时,母亲已经做完手术几天了。孙刚凝带着对父母亲人的愧疚,毅然将自己的大爱撒向玉树的教育事业。但他也竭尽全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亲人的爱,一有时间就和亲人通电话,视频聊天,给孩子隔空讲故事、做游戏,对父母妻子嘘寒问暖,请朋友同事帮助照顾家人。仅有的回京休息时间全部都用来陪伴家人。他常说:“等援青结束了,我一定好好弥补家人,因为是他们支持了我”。

  玉树州在历史上地震就比较频繁,从2016年8月至今3级以上地震就有30余次,最高的一次达到了6.2级,在到青海之前很多同志和朋友都问他为什么要援青,他只是微微一笑。如今,当他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蓝天、青山,向往着在2020年玉树藏区同胞与全国人民共同奔入小康,他坚定地给出答案,那就是“听党话,承父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培育高原上的格桑花,让青春在玉树绽放”!

上一篇:玉树州第二、三民族高级中学举行 “校际交流活动启动仪式”
下一篇:州委宣传部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