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青海探索
青海改革发展研究院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渗透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蕴藏着深邃的辩证思维、鲜明的价值取向和巨大的真理力量,将指引着青海改革与发展不断取得新胜利。青海不断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努力找到“两山”转化的“金钥匙”,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两山”理念的重大意义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观点和代表性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理念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生动形象、意境深远,具有显著的理论品格和实践特征。
“两山”理念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两山”理念的核心要义是高质量绿色发展,它强调了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它揭示了绿水青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阐明了发展与环境的“舟水关系”。“两山”理念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党的执政规律,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智慧,回答和解决了推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践要求,体现了鲜明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
“两山”理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 “两山”理念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保护与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为我国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提供了清晰的方法论。即彻底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比如,从卖矿山到卖风景转变,实现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做到切实实现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到生态价值优先、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内在变量的转变。“两山”理念现已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全国上下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不断掀起生态文明建设新高潮。
“两山”理念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既要温饱更要环保,既要小康更要健康。如何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毫无疑问,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现。“两山”理念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望。“两山”理念在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中找到“转化”之策,在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中指明“共生”之路,开辟了绿色发展的现实途径,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增长点。
“两山”理念是新时代新青海建设的根本指针。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海时强调,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全面得到加强。青海必须深刻理解和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要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大力推动“一优两高”,真抓实干,用心实践,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的青海特色
近年来,青海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打牢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根基。践行“两山”理念,青海先后实施了生态立省战略、“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战略、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等。特别是在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上,作出了“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一优两高”战略体现了对青海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是结合省情践行“两山”理念的一大理论创新成果;它回应了全省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最终目的,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一优两高”战略,是青海全面学习和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起点上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正是因为青海一以贯之地坚持创新探索,不断进行新总结和新概括,推动了新时代新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不断阔步前行。
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工程,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施生态保护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多年以来,青海以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柴达木、河湟谷地为重点,组织实施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这些生态工程的实施,使青海已经成为全国优质生态产品的核心供应地区。目前,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涵养生态带、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雏形基本呈现。随着三江源二期、祁连山、青海湖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必将全面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进入良性循环,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基础。一直以来,青海恪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推动绿色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生态环境可承载的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比如,利用高原特有的自然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生态林业、文化旅游业等朝阳产业。再比如,按照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向,以循环利用为核心,加大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步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弘扬生态文化,不断激发生态文明建设内生动力。生态文化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精神力量。一是不断挖掘内涵丰富的传统生态文化,从青海独有的、与青藏高原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共存、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中汲取文化营养。二是紧紧围绕“大美青海”这一主生态文化品牌,打造了一系列诸如“江河之源、万山之宗、歌舞之乡”“夏日高原、花海无边、鸟类天堂”等子生态文化品牌,增强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三是构建多样化的生态文化载体。比如,花儿会、热贡六月会等传统文化节日,展示天人合一的民俗文化魅力。比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环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诠释了青海生态文化永恒发展的时代主题。
制度建设抓好落实,构筑生态文明建设有效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一是青海主动融入国家战略需求,制定和实施《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设计蓝图和具体路径,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设计图”和“总施工图”的省份。二是瞄准重点改革领域,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把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标志和牵引予以推进。三是优化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格局,系统推进资源有偿使用、总量管理、环境治理等生态环境管理基础性制度。四是制定和实施《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基本形成生态文明监测、评价、考核、责任追究框架体系。
不断深化“两山”理念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发展永无止境,实践永无止境。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深化“两山”理念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对“两山”理念本质内涵、哲学基础和自然价值论、生态环境生产力论等基础理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加强对地域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提升,努力形成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对“两山”理念转化的政策与机制研究,补齐制度“短板”,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2、坚持创新引领。抓住制约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问题,深入研究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主体功能定位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力争理论上有创新,实践中有突破;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地域特色,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让绿水青山“变现”,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坚持交流学习助提升,博采众长促发展,学习和借鉴全国各地有益经验,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3、坚持人人参与。研究和探索农牧民和广大居民参与机制,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受益者,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在各种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中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形成“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调,人人参与”新格局,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