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统计局有关负责同志在会上就青海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进行了解读。
青海解放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全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取得了人民生活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进而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成就。
综合实力实现历史跨越。一是经济总量大幅跃升,解放初仅为1.23亿元,2018年达到2865亿元,是解放初的336倍。2018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47689元,是解放初的84倍;二是产业结构积极演进。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80.5:5.7:13.8转变为2018年的9.4:43.5:47.1,实现了由“一三二”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三是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解放初,我省地方财政收入几乎为零。2018年实现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273亿元,是解放初的6822倍;四是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解放初,缺衣少食、物资匮乏。改革开放以来,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迭代。2018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35.6亿元,比1949年翻了11.2番。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一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以前勉强可通行的公路仅有472公里,现在公路总里程突破8万公里,高速公路达3328公里。铁路运行里程达2299公里。民用机场从无到有,“一主六辅”机场格局形成;二是水利设施日趋完善。从解放初的没有一处现代化水利设施,到如今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等一大批水电站建成投运,我省成为“西电东送”重要基地;三是能源建设阔步前行。70年来,我省电力装机容量突破2700万千瓦,建成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86.5%,开创了全省连续15日360小时100%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四是信息建设提速发展。解放初,邮电通讯基本处于古代邮驿传递状态。今天,全省通邮、通电话、通宽带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数字青海成果丰硕。
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靓丽。一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发力见效。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科学划定主体功能区,2016年开启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二是重大生态工程深入实施。“五大生态板块”保护与建设持续加强,青海湖整体水位连续14年上涨,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三是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明显。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3.4%,全省土壤环境状况总体良好。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一是收入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元,2018年达到20757元,增长161倍;二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由解放初的1个增加到如今的6个,建制镇由8个增加到143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5%,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到城镇居住;三是教育事业长足发展。解放初,我省95%以上成年人是文盲。2018年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6.9%,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8.36万人;四是卫生事业全面进步。解放初,全省医疗卫生条件恶劣,人口平均寿命还不到30岁。2018年全省卫生机构达6396个、床位3.92万张、卫生人员5.28万人,人均寿命提高到72.05岁;五是脱贫攻坚扎实有效。解放初,我省积贫积弱,老百姓贫困如洗。截止到2018年底,全省25个贫困县(市、区、行委)摘帽、1452个贫困村退出、净减贫44.3万人。
改革开放注入强劲动力。一是各领域改革蹄疾步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定推动市场化改革,全方位多领域推动变革创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1358项改革措施,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二是开放空间不断拓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朋友圈”不断扩大;三是对口援青成效显著。援青资金总量突破110亿元,落实援青项目2100多个,助力25个贫困县脱贫摘帽,一大批产业支援合作项目建成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