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小组一级是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那么,如何激活“神经末梢”,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呢?白济汛乡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创新实践,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今年3月,维西县白济汛乡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村民小组脱贫攻坚自治委员会,履行“六项职责、落实四项制度”、发挥“六大员作用”,激活基层组织“神经末梢”,打通服务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推动脱贫攻坚政策落地生根,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创新机制 激活“神经末梢”
为什么要成立村民小组脱贫攻坚自治委员会,白济汛乡党委书记李清碧一语中的:“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村和村民小组两级的担子越来越重,村级有‘两委’和扶贫工作队担当重任。然而,村民小组这一级主要工作由小组长、会计担责,显得势单力薄,出现了干不了、干不好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准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有的同志说:‘上面千条线,小组里一颗针,许多工作在小组里就出现‘肠梗阻’了。”
为打通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激活基层组织“神经末梢”,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模式,2019年3月,白济汛乡党委、政府研究出台了《白济汛乡村民小组建立脱贫攻坚自治委员会实施方案》,狠抓落实,激活了基层组织“神经末梢”。脱贫攻坚自治委员会委员通过村民民主推选产生,鼓励村民小组党员、妇女小组长、致富能手、复转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等具有较高威望、政治素质较好、热心为群众服务、群众公认的人员加入脱贫攻坚自治委员会。
落实制度 打通“肠梗阻”
共厂村高支洛小组有49户,212人,该小组组建的脱贫攻坚自治委员会以蜂爱华为主任,丰献才为劳务输出委员、余建强为生产委员、余海仙为生活委员、大学生村官周炜亮为宣传委员。今年3月脱贫攻坚自治委员会成立,恰逢共厂村四类人员、非四类重点对象房屋改造和住房质量提升关键时期,全村涉及农户多达30多户,其中还包括无劳动力建房的害几发、明妹等建档立卡户,时间紧、任务重。高支洛自治委员会按照乡党委政府、村“两委”的安排部署,采取组织发动群众共同建设的模式推进工作。他们分头挨家挨户做工作,对于不愿意实施的多次上门劝说、对于无力建设的帮助建设、对于劳力不足的采取多户攻坚的因户施策模式,在村里提供技术指导的情况下,按质按量完成了房屋建设任务。这在以前是难以做到的事情。
在近期的抗击旱灾以及防范虫灾(草地贪夜蛾)过程中,该小组的自治委员会成员一方面积极帮助群众完成生产自救以及灾害申报工作,还主动到糯阁学习草地贪夜蛾防治方法,积极为群众防范虫害;另一方面积极组织群众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确保脱贫摘帽目标如期实现。
蜂爱华说:“我们是按照职责和制度开展工作的。”
为了用制度保障村民小组自治委员会发挥作用,白济汛乡党委、政府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村民委员会“六项职责、四项制度”。
六项职责即:委员会主任职责、生产委员职责、生活委员职责、治安委员职责、宣传委员职责和劳务输出委员职责。“四项制度”即下情上报制度、上情下达制度、活动运行制度和保障制度。
“六项职责、四项制度”的落实充分发挥“六大员作用”,推进脱贫攻坚政策落地生根。“六大员”即:发挥脱贫攻坚政策的宣传员作用、发挥村情民意调研员作用、发挥群众脱贫致富的服务员作用、发挥矛盾纠纷调解员作用、发挥落实惠民政策、村规民约的监督员作用和发挥上下信息沟通员作用。
“六大员”有力推进脱贫攻坚政策落实 “四到位”:一是思想发动到位,自治委员会准确把握贫困户信息,掌握贫困户精准扶贫需求,做好贫困户信息对接工作,保障精准扶贫项目能落地、能增收、见实效;二是群众参与到位,发挥宣传员作用,大力宣传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打消贫困户的思想顾虑,使贫困户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建设中来,形成广大群众热心参与精准扶贫,谋求精准扶贫、增收脱贫的良好局面;三是政策引导到位,解决了群众对惠民政策不清楚、享受政策不清楚等突出问题,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让群众能够更加详细地了解各类惠民政策;四是帮扶措施落实到位,通过发挥脱贫攻坚自治委员会作用,有力推进了白济汛乡“七个脱贫一批”: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托八电站建设库区移民库区移民脱贫一批,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教育脱贫一批,政策兜底脱贫一批,发展乡村特色旅游脱贫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