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傈僳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传承人余明仙
分类:迪庆新闻 香格里拉网

因为热爱 所以坚守

——记傈僳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传承人余明仙

●余丽芹

    或许她制作的服饰不如时装华服精致,或许她编织的麻布匹不如锦缎细滑,或许她刺绣的花朵不如淘宝的机绣花艳丽,也或许她学写的音节文字稚嫩笨拙……但她制作出的一件件、一套套古朴的传统傈僳族服饰,记录了她一生的热爱、执着及坚守。

    第一次认识余明仙是在微信朋友圈,一位朋友发了一张维西县首届傈僳族音节文字培训班的图片,其中,65岁的余明仙认真上课书写的模样,引人注目。

记傈僳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传承人余明仙

记傈僳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传承人余明仙

余明仙制作的傈僳族服饰登上昆明民族时装周。

记傈僳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传承人余明仙记傈僳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传承人余明仙

余明仙正在织布。

    一打听,才知道她是傈僳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传承人,就萌生了认识她、采访她的念头。

“这朵花这边的绣线拉得太紧,这边又太松,要拆开重新绣;这朵绣得好看,颜色艳丽,层次分明……”7月的一天,记者到维西县叶枝镇新洛村瓦口组余明仙家采访时,她正在指导村里的妇女绣花。

    原来,近年来,余明仙到城里的民族服装店领了一些手工活回来,分配给村里热爱绣花、擅长绣花的妇女,让她们在茶余饭后做做手工,增加收入。

    余明仙,生于1954年,是维西县叶枝镇新洛村瓦口组土生土长的傈僳族妇女,家庭经济主要靠畜牧业和手工编织业。余明仙从小热爱本民族的手工艺制作。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用在余明仙身上,显得异常贴切。她的成长经历就是一部苦难史,6岁时,父亲过世,母亲再嫁、再生育,让原本就非常贫困的家庭,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困境。

    “那时候,村里一样大的小姑娘相约着一起过夜,没有被子盖,我们就一起砍柴,烧火取暖,用松明子照明,整夜整夜搓麻、纺线,实在困了就眯一会,醒来继续……”为了能穿上衣服,10来岁,余明仙被生活逼着,开始学习制作衣服:种(麻、棉)、采摘(麻、棉)、剥皮(麻)、纺线、用碱水煮(麻)、用蛋白润滑(麻)、织布、裁剪、缝制、刺绣,她逐一学习,直至熟练掌握全套制作工序。

    在艰苦环境中长大的余明仙是当地纺织麻布衣服、刺绣花腊裱等传统服饰手工制作技艺的能手。至今,她完整保留有:格乐、切来、捂咱、压条多、织布架、压玛、压尼等制作工具。2014年被维西县命名为县级非遗文化传承人。

受地域因素的影响,余明仙擅长维西傈僳族传统服饰中“阿尺木刮”男女服饰的制作。

采访中,余明仙展示了纺线、织布、绣花、草编等技艺,完整讲解了“阿尺木刮”男女服装、男子服饰“壳扒腊哄”“阿目数吕”(草编饰物)、羊毛带子、“腊裱”、绑腿等的制作方式及长刀、弩弓、箭包等佩饰的佩戴方式;女子服饰“呙亨”(三角帽),“呙亨”“来俄”等制作工艺。

    余明仙说:“虽然,当初学习服饰制作是为了能穿上衣服,但自从学会后,我就爱上了这一行,每当绣出来一朵花,织出来一匹布,或者剪裁出一件衣服,都让人充满满足感。”

    余明仙制作的“阿尺木刮”男女服饰一针一线完全靠手工,服装上点缀的草编饰品,也由她一个一个手编而成。全手工、全棉麻,使她的傈僳族服饰得到广大傈僳族群众及传统民族服饰爱好者的喜爱,他们慕名前来订制服饰。

    余明仙是一位热心人,她曾在村里当过几十年的妇联主席,村民也都形成了有困难找她的习惯,东家有困难、西家有病痛,都会找她帮助。她积极带学徒教授傈僳族服饰制作工艺的同时,还热情组织群众开展民间文艺活动,经常带领新洛村阿尺木刮表演队到乡、县参加各种节庆活动。

    余明仙还带头组织学习傈僳族音节文字。她每天活跃在学习群里,用语音读、用照片展示学写作业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带动周边的傈僳族群众跟她一起学写音节文字。

    “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傈僳族农民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已经没有吃不饱、穿不暖的家庭,很多人购买、订制民族服装,主要是热爱本民族和喜爱民族文化,我要把傈僳族音节文字和草编,两种非遗文化缝制在服饰上,身上就穿上了三种傈僳族非遗文化,再跳一场阿尺木刮,一个人身上集中体现了传统服饰、音节文字、草编、阿尺木刮等傈僳族文化元素。”

    采访结束时,余明仙说,她琢磨着,想要用草编绣制音节文字,把傈僳族群众对党的感恩之情,缝制在服饰上,让更多人了解音节文字、传播傈僳族文化,为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送上一份祝福。


上一篇:香格里拉市暑托班开班了
下一篇:迪庆州法制建设综述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