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底通过精准识别,确定1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52户7479人。 2016年,脱贫529户1822人,2个贫困村退出…… 2019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65户1025人,还剩3个贫困村的脱贫目标……
4月的玛沁草原,雪花时而飞舞,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扶贫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来往的工人和机器的轰鸣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这是一浪高过一浪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热潮。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早已不是一句口号,正因如此,玛沁县脱贫的脚步日益稳健而临近。
搬出大山,
开启“幸福生活”
2015年底,脱贫攻坚的号角在中华大地吹响。玛沁县委、县政府及时制定了通过“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到户产业脱贫一批”等脱贫政策,坚持精准施策、科学谋划,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
从县城中心出发,驱车2公里,来到大武镇洋玉路易地搬迁安置点,一排排漂亮的楼房一字排开,整齐划一,水泥路,水电讯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崭新的景象映入眼帘。
克保是雪山乡易地搬迁户,80平米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新楼房让他心生感叹,闲谈间,克保给我们娓娓道来从政府经常性动员到贫困牧民群众主动搬迁的“心路历程”。原来,为了让环境恶劣、草场贫瘠、距离乡镇较远的牧民群众迁出深山,搬进新家,干部们没少往群众家里跑,真可以算上是“跑断腿、说破嘴”。
“自搬进易地扶贫搬迁点后,我就有了草原生态管护员这个新的身份,每个月1800元工资,不比以前放牛收入少,而且吃水难、看病难、孩子上学难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我会更加努力和珍惜这份工作。”克保说。
克保心里有自己的小盘算,家里有四口人,除了他和一个还在上学的孩子,还有两个富余的劳动力,眼看着玛沁县易地搬迁商贸结合市场今年7月就要竣工了,他想租个小门面,开个小卖部来增加收入。
听着克保的“生意经”,我们不由得给他伸出了大拇指。“全靠政府帮我们易地搬迁到城镇来,有了新房子,孩子上学又方便,吃穿用度都有了保障,真的特别感激党的好政策。”克保说。
闹日尖措也是雪山乡的易地搬迁户之一,他介绍,以前由于居住分散,交通极度不便,有时候去亲戚家串个门,来回就得好几天。遇到大雪大风,自家的帐篷也被刮得呼呼作响,一家人都不敢熟睡;偶尔深夜听到动物的叫声,便胆战心惊到天亮。自从搬进了新家,生活环境、家庭条件、基础设施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再也不用提心吊胆过日子了,一家人都感到非常满足。
近年来,玛沁县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和扶贫开发最有效的措施,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撒迁安置与产业配套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规划先行、后续发展产业项目支撑、基础设施优先、稳定发展的思路,认真申报和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到目前,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点11个,共安置贫困户1285户,并积极引导、帮助搬迁户找出路,牵线搭桥解决就业,力争实现 “一户一就业”,做到让搬迁户搬得出、有事做、有收入。
特色产业,
助力脱贫攻坚
蜿蜒曲折的黄河,从崇山峻岭间奔流而来,在玛沁县拉加镇形成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臂弯”。
在拉加镇,当地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服装加工合作社、大棚种植合作社等扶贫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已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值得一提的还是当属 “卡洛曼珑藏药浴”这个创新扶贫理念的特色扶贫项目。
什么是“卡洛曼珑藏药浴”?拉加镇副镇长林霞介绍,这项充分尊重民意、深入调查分析后的优势特色项目,是以到户扶贫产业资金入股形式,采取“公司管理+医院实施”的发展模式,为贫困农民增加收入来源,实现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双赢的成功案例……
听着林霞介绍,我们走进了拉加镇中心卫生院。卫生院院长田柱有正在药浴科室里为65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拉托做“卡洛曼珑藏药浴”。田柱有介绍,这个特别设立的药浴科室面积600平方米,可容纳24名患者同时就医。藏药浴治疗范围包括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很多种疾病。
听拉托讲,自己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通过“藏药浴”治疗已经有两个年头了,医院对贫困户也是有免挂号费、减诊察费、减检查费、减检验费、减麻醉费、减手术费、减住院床位费的“一免六减”优惠政策,治疗效果显著。
洗洗药浴就能治病。林霞介绍,这项已经拿了专利的特色扶贫项目,是集纳了拉加镇曲哇加萨村、拉德村、洋玉村的扶贫产业资金共204.8万元建设完成的,到目前已经为建档立卡贫困户320人,共计分红20.48万元,目前该藏药浴已在全镇及全县范围内初具影响,周边各乡镇慕名前来就诊群众不断增加。效益越好,贫困户分红就越多。
像拉加镇“卡洛曼珑藏药浴”这样的到户扶贫产业项目,在玛沁县只是一个缩影。到目前,玛沁县共实施了49个像这样的到户扶贫产业项目,每年年底都有8%到10%的比例分红,走出了符合玛沁县实际的特色扶贫路子。
“精神脱贫”,
激发内生动力
脱贫啦!马上就要脱贫啦……2019年,大家传递着脱贫的温暖与喜悦,村容村貌变美了,村民腰包变鼓了,村民对党组织的信任和拥护凝聚成脱贫致富的新动能。然而,脱贫攻坚工作远没有结束。向深度贫困发力,成为眼下最难啃的“硬骨头”。一鼓作气打好这场硬仗,既需要建好一个班子使脱贫攻坚工作有“领头羊”,也需要发展特色产业让村民捧起稳定的“饭碗”,更需要扶贫先扶志,只有“精神脱贫”才能真正拔掉穷根。
来到大武乡格多村,远处的山峦上还晃着雪影,周边的草山已脱去枯黄的“外衣”,季节寒冷却抵挡不住身处在海拔4300米的玛沁县大武乡格多村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和心里的温暖。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下,格多村村民在村支部书记多布旦的带领下,将过去3千多亩黑土滩变成了牧草繁茂的“大草仓”。过去在远近出名的贫困村,村民因草闹心,也因草贫穷,打响脱贫攻坚战后,格多村整合资金引导村民学种草,通过种燕麦、荞麦等种草技术端上了“草饭碗”,穷村“摘”了帽子,如今的格多村,乡亲们陆续盖起了新房,买上了小汽车。
60多岁的村支部书记兼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多布旦是这一切变化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说,“过去格多村大多是一色的黑土滩,村民守着几千亩地势平坦的黑土滩,连自家的牛羊都吃不饱,想都不敢想会有今天人人住新房、家家买汽车的好日子。这些都离不开党和国家好政策的支持。”
格多村通过成立合作社,整合牧民到户产业资金、草场入股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合作社的发展中,村民们通过入股分红、投工投劳等鼓起了腰包,再加上牛羊出栏、饲草购买等变成“真金白银”,村民们都在草场上挣来了“票子”、买了车子,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扎西才让是玛沁县优云乡的一个牧民,在1990年入伍后,三年的军营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开阔的他的眼界。在退伍后,看着家乡的群众依然贫困,萌生了在家乡创业的念头。
首先,扎西才让以两百元的创业资金开办了一家录像厅,创造了5个就业岗位,为他们增加了收入。在2004年,他创办一家摩托车修理店,以3000元的工资聘用了三名贫困户员工;2013年,他开办一家KTV,并聘用当地牧民20余人;2016年在优云乡开办德尔当汽车修理店和玛沁县优云乡电子商务服务中心……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磨练,扎西才让的创业之路日渐成熟,特别是玛沁县优云乡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创办,将当地的牛肉、羊肉等特产通过电子商务销往全国各地,带动了优云乡当地牧民的收入。
如今, 路好走了、房子漂亮了、技术有了、产业增多了、腰包鼓了……上面有政府的惠民政策拉一把,扶贫干部在下头使劲推,玛沁县的贫困户正在中间铆起劲向前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