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脱贫致富的“支点” 向远方延伸
分类:果洛新闻 青海日报

  从2017年开始,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江千乡协隆村的202户牧民,目光的聚焦点不再是脚下的这片草场,而是站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遥望2800多公里外的上海市场。

  销售路径的变化还要从2017年说起。

  “这里的有机牦牛肉对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而言,是上品肉,完全可以占领高端消费市场。”2017年9月,从河南省平顶山市来果洛旅游,途径江千乡的于雪山被这里的生态环境和牦牛肉资源所吸引,在他眼里:“这里完全没有污染,绿色有机的牦牛肉开发前景巨大。”自此,协隆村有史以来第一个生态畜牧业产业链诞生。

  两年多的发展,5000头牦牛的养殖,肉产品1500吨,让贫困户从每头牦牛的身上净赚8000多元。而年产1.3万多吨饲料和1000吨有机肥生产线,又为当地牧民提供了60多个就业岗位,平均每月2500元岗位工资,加上多劳多得的“绩效”工资,使得当地66户贫困户在2018年底实现了脱贫。

  其实,生态牧业产业链的诞生,不只是带动了当地农牧民的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这么简单。更多的是激发了牧民决心摆脱过去,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将牧民的目光从脚下的这片草场,拓展到了上海的消费大市场。意识也由只顾堆牛粪墙,转向了利用自身优势赚更多的钱。

  今年43岁的牧民叁木才,土生土长在这片草原上。从2016年开始他有了一个头衔“贫困户”。曾经捡拾牛粪、替人放牧、挖虫草是他眼睛所能触及到的生活方式,每日所思也无非是到哪里能捡到更多的牛粪,去哪里能够让雇主的牛安心吃草。落后的生活环境和拮据的生活,让他根本没有机会和条件去碰触村子以外的世界,“上海”这个地名他更是从未觉得与自己有什么关系。而至于收入,叁木才直至去年底,才第一次感觉到了8000多元收入的“温度”。

  “我现在是把牛按年龄分开,三年的牦牛肉质最好,到了年龄就卖给于总。年龄过了的牛用来当种牛,和其他地方的牛进行交配繁殖,防止近亲繁殖导致肉质下降。”如今的叁木才,依然生活这片草场上,但目光瞄的却是上海的消费市场。一念之变,换来的是从一个粗狂形的自给自足的“内销”方式,向精细形的外销模式转变。冲破了传统的游牧生活,碰触的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丰厚回报。

  类似的经历,在甘德县雪山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班的旦真也有。2017年,江千乡协隆村牧民旦真,来到了于雪山成立的这家公司,牧草种植收割、牦牛收购、有机肥生产线建设,凡是公司涉及到的工作旦真都会参与。

  “原来满草场的牛粪不光可以生火做饭,还能生产有机肥卖钱。冬季和雪灾时节牦牛的饲料,可以通过有机牧草的种植和储存解决,不必再专场放牧……”一年多的职员生活,旦真不仅从一个牧民转型成了一名职员,对生活的意识和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我们这里见惯了的东西,原来是抢手货。”旦真明白了什么是商贸往来,并且悟出了“物以稀为贵”的经商规律。

  “我在这里上班不仅拿到了工资,还学到了怎么样去挖掘别人没有的东西,用它们去赚钱。”对于未来旦真有了自己的规划,“继续在公司上班积蓄资本和学习经验,存够钱加工藏饰品和食品,学着于总把这些特产向西宁还有上海出售,放牧、挖虫草的日子不过了换个活法。”

  站在江千乡西娘山上,脚下的草场上散布着牦牛,向东望内心会萌发出这样的声音:“绿色有机在果洛,消费市场在上海。脱贫致富的支点在那头,奋进的脚步在这头。”

上一篇:【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玛沁,攻坚拔寨正当时
下一篇:果洛机场机组过站及员工生活保障用房工程、基础生活便民服务设施工程正式开工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