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招工难 专合社招人却一喊就来
分类:阿坝新闻 四川日报

  劳动力供给的老龄化,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记者在仪陇县城和乡间看到一个矛盾现象:县里唯一的产业园——四川仪陇经济开发区,有的工厂喊“招人难”,不少工种缺人;而农村的专业合作社却说雇人很容易。劳动力为啥不向有迫切需求的市场主体流动,从农田转移到工厂?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年龄”。劳动力供给出现老龄化趋势,青壮年不够用,年纪大的人无法胜任工厂岗位,留在农村才有自己熟悉的位置。这一现象不仅关乎老人们的生计,还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形态和发展走向。

  一线直击

  现象:有些工厂招工难,农业经营主体不缺人

  2月20日,四川仪陇经济开发区,瑞虹鞋业有限公司厂门口音乐声震耳欲聋,招工处却显得冷冷清清。

  现有工人170人,缺工150人,厂房内的灯只开了一半。“订单已经排到年底了,关键是没人。”人事部门负责人李寿英说。

  记者采访了园区内6家工厂负责人,均表示存在较严重的缺工问题。

  “去年我们就放宽了标准,只要你来,干没干过无所谓!”家丰时装办公室主任张春英表示。志鑫鞋业有限公司人事经理周冬梅说“从空间到时间”都在为农民工调整:去年就把车间分散建在乡镇而非集中到县城,方便农民工就近上班;下班改成下午五点半,是否加班自己决定,方便农民工回家带孩子。“对工厂来说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率,但莫法。”

  仪陇县农劳办主任佘书成介绍,园区企业主要是劳动力需求较大的鞋帽轻纺、电子元器件类,现有务工人员4100人,用工缺口约2000人。

  从县城开车20分钟到乡村,遇到的却是另一景象:记者采访11位农业经营主体(含专合社、家庭农场、农业公司)负责人,无一人谈到劳动力短缺。仪陇县雁云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小林去年在度门镇雇了80个人,“很好招啊,一说缺人马上就有人来。”

  高梯子村创业者任公伦聊起去年的“招工大战”:邻村把工钱提高到60元一天,还管顿午饭,他的李子园一下跑了好几个人。任公伦死守50元标准没涨,不久,走的人就回来了,“那边活儿没我们多。”

  原因:青壮年多外出打工,老人只能务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年龄,是一个关键。上述6位工厂负责人均表示,工人主力为40多岁;而11位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则表示,雇佣劳动力平均岁数在60岁以上。

  农民工,是当前仪陇县主要劳动力。仪陇县人社局2016年一份调查报告称,当地20岁至45岁农民工以常年外出务工为主,年龄更大的则在县内或附近短期务工。“60多岁,大多是老一代农民工,在沿海不好找工作了。”佘书成表示。

  记者随机在王家店村、高梯子村调查。两村分别有1586人、1326人,两村村支书介绍,其中未离县又有务工能力的各有约150人、130人,基本集中在45岁到60岁之间。今年66岁的王家店村民刘俊林说,每月新农合给100元,家里有3亩地,农活不多,可以在家门口再打份工。

  40多岁的农民工,多数是因要照顾老小而返乡,数量有限。“年龄大了的手脚不灵活,穿针引线有困难;雇佣已达退休年龄的老人,部分客户会很在意。”李寿英表示。

  农业经营主体则没此顾虑。“田里都是‘手上活路’,不累人的。”四川三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邱俊表示,打谷子都是收割机收、三轮车拉,老人们除除草、动动手就行。

  外出打工的为什么不回来?记者采访到的19位外出农民工,他们口中频率最高的是“外面挣钱更多”。铜鼓乡盛家沟村的何虎今年41岁,在东莞制衣厂做衣服,月均收入6000元,“我在镇上车站看到鞋厂招工广告,3000元一个月,差太多了。”

  仪陇县2017年《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情况调研报告》显示,该县外出务工人员年均收入约5万元,就地就业只有2万—3万元。

  农业经营主体不缺人,但不意味着不缺人才。“老年人观察学习力要弱一些。”仪陇县灵龙种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朝敏表示,老人很难注意到鸡“有点蔫儿、鸡冠发乌”这些细节并正确应对,更谈不上帮忙管理。“一直都想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找不到。”

  专家解读

  正视劳动力老龄化布局产业前先摸底

  多位专家谈到,县域劳动力老龄化是一个普遍现象,越往下走劳动力“老龄化”越明显。“在日本埼玉县几个村调研,我发现基本都是70岁以上老人在务农。”省社科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鸣鸣说。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罗哲表示,和城里相比,县、村劳动力老龄化还有非自然因素:县域和大城市的差距,对年轻劳动力形成“推力”,对外来劳动力难有“吸力”。

  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表示,县域劳动力老龄化带来的,是质和量的双重不足。如何吸引青少年劳动力、高素质劳动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多位专家提醒,发展县域经济,要正视劳动力老龄化问题。郭晓鸣表示,部分地区存在政府盲目招引劳动密集型企业,之后劳动力问题无法解决,导致新的矛盾产生。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城乡关系与发展规划研究室主任张海鹏建议,要先摸清楚当地劳动力老龄化情况,再进行产业规划布局。

  “日本老人70岁了都还能较高质量完成工作,这说明年龄不是衡量劳动力价值的唯一标准。”张鸣鸣建议,重点放在提高劳动力的参与率和生产效率。

  多位专家提到培训的重要性。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跃生认为,可根据当地农民工打工经历与产业发展优势进行针对性培训。返乡老一辈农民工多有传统农业经验,经过培训提升往往可胜任现代农业一线工人要求,且待遇要求相对低,“北京周边现代苗圃大量使用60岁左右的老年人,也发展很好。”

  郭晓鸣建议,县域经济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是指信息产业等,而是以更高的技术含量,减少对人力的过度依赖。“任何一个产业都可以是技术密集,比如服装生产,过去靠廉价劳动力就行,现在需要更多先进机器与技术。”本栏撰稿 本报记者 熊筱伟


上一篇:如何抓好四川2019年军民融合发展工作? 彭清华在这个会上作了部署
下一篇:乐山马边:原本属于上级部门的职责甩给基层,“背锅”干部委屈:压力大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