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理县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民族团结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这一主题,紧扣“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以“六联六建”工作法,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县篇章,形成了各族群众心手相牵、守望相助、共兴共荣的生动局面。
如今,理县各族儿女齐心协力、携手并进,在民族团结的旗帜下凝聚起强大正能量,一幅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凝聚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在这片绚丽多姿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A
全域联创
——民族团结种子深植群众心田
及时调整充实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将创建业务经费纳入本级财政专项预算;
将民族团结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体系;
……
长期以来,该县始终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勇于担当、奋勇争先,立足全局、高位推进,县乡村齐动员、藏羌汉同参与,将“共同团结奋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共识化于心、践于行,凝聚感恩奋进、共建团结家园的强大动力。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搞得越好,这个基石就越牢固。理县的发展不是哪一个人的事,而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与追求。”理县县委书记依当措的话语掷地有声。
常态化开展“铭恩奋进·脱贫奔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四好村”“五好家庭”、最美理县人等评比活动;
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挖掘“三地联创共建”“通化乡吹拉弹唱”和“米亚罗大张旗鼓”等经验纪实和特色亮点,以点带面,促创建全面开花;
寓意为理县各族人民团结和睦、互助友爱、齐心协力、和平共处的LOGO图让人印象深刻;
……
在理县,民族团结的范例举不胜数。
截至目前,全县171个部门、乡镇、村社、企事业单位实现创建工作全覆盖,已成功创建州、县示范(先进)单位130个,(其中创建州级示范(先进)单位78个,县级示范(先进)单位52个),创建成功比例达76%,赵平拉等3名同志先后荣获“全国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朴头村、丘地村荣获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理县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人人讲团结、民族一家亲”的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深入人心,各族儿女团结和睦、并肩开拓,形成了血脉相通、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理县各族人民将“团结”二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民族团结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让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艳。
B
发展联促
——民族团结凝聚强大发展合力
去年,理县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4.6亿元,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7亿元,绝对数位居全州第一;接待游客突破5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0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987元……如今,理县经济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理县始终坚持把实现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己任,以生态农业、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为突破口,做区域民族经济转型升级题,答人民群众致富奔康卷,高质量发展的实效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助推器。
“一人富不叫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这是理县富裕野鸡驯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祁富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前些年,他靠养殖野鸡,收获了第一桶金,之后萌生了建立合作社,让大家抱团发展、一起致富的念头。2012年,他带头成立了理县富裕野鸡驯养专业合作社,养殖七彩山鸡和土鸡,并带动当地480户农牧民增收致富。
理县通过建立农业产业扶持基金、“公司+协会+农户”等有效措施,引导群众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建成特色水果基地3万亩、蔬菜基地3万亩,培育生猪、肉兔等畜禽养殖大户66个,创立“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8个,让亩均收入从不足1000元增长到10000余元,贫瘠的“撂荒地”成为各族群众致富奔康的“金土地”,绿色生态农业为理县各族群众圆上了“致富梦”。
奔康路上,各民族同行。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理县将国家扶持政策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造福各族群众的实际成果。
71岁的木卡乡木卡村村民王秋兰,2015年儿子因病去世后,儿媳改嫁,她带着孙儿孙女生活。“那个时候日子真的不好过啊,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还要去林场找事做,每天背树苗上山,一天工资也就60元。”说到以前的窘迫日子,老人不禁潸然泪下。
现在,王秋兰一家的生活状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后,政府免费发放了110只鸡苗、200多株红脆李苗,还补贴了2头猪。由于王秋兰养鸡技术科学正确,再加上发放的鸡种优良,王秋兰家的鸡这两年总能卖上个好价钱,“去年卖了50只鸡,再加上卖鸡蛋,仅在养鸡方面就收入了5800多元,再加上卖花椒的2000多元,收入还不错。”王秋兰说着自家现在的变化喜上眉梢。
通过近5年的脱贫攻坚,全县36个贫困村、1180户贫困户4325名贫困群众摘掉了贫困帽子,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6%降至目前的0.1%,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听党话、跟党走成为更多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C
民心联聚
——民生改善夯实民族团结基础
一条条新建的道路延伸到大山深处;一排排新建的民居里百姓安居乐业;一所所崭新的校园里书声琅琅;一座座设施齐备的医院为广大群众解除病痛;一道道电网跨越高山延伸到千家万户……在同一片蓝天下,理县各族儿女正朝着有阳光、尊严、幸福和希望的好日子迈进。
“如今优惠政策越来越多了,村上的贫困户也得到了很多帮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舒坦了。”家住营盘村的村民喻登娇说。
该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惠民工程,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构筑民族团结进步命运共同体,巩固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近年来,该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48亿元,落实各类专项资金7.5亿元,累计提升农村公路570多公里,改造电力线路510公里,安装灌溉和饮水管道1400千米、灌溉面达3.3万亩,建成藏区新居787户、易地扶贫搬迁23户、避险搬迁78户,实现了路上山、水到田、电入户、宽带网络到家门,各族群众共享安逸舒适的幸福生活,民族团结的民心基础更加稳固。
“村子美了,钱包鼓了,村民乐了。”下孟乡班达村村民王合元说到现在的幸福生活,心里乐开了花。如今,该村不仅在居住条件、生产方式、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创新“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以点带面推动好习惯养成,以面聚点促进好风气塑造,安定团结和谐的社会局面不断巩固;
常态开展“法律七进”“七五”普法“法检两长送法下乡”“巡回法庭进村组”等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增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意识;
深化“孝善吉祥谷、和美新理县”等主题活动,组建道德评判团53支,聘请党员评议员180名,通过先进评比、道德评判、现身评说,让群众学有榜样、追有方向,广泛推广“大事有人管、好坏有人评”的治理模式;
通过坝坝会、村民会等形式,全覆盖梳理完善各村村规民约,村务管理由“为民做主”转向“由民做主”;
……
理县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创建核心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用最大的合力、最实的举措、最好的氛围、最高的标准抓好创建工作,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借助对口帮扶、东西协作等有利契机,理县统筹“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县内帮扶”的力量,以全方位的沟通交流,深化各领域的合作共融,促进多层次的团结进步,“浙理一家亲、遂理一家亲、省级部门和理县人民心连心”是新时期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生动写照。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牢固的基石是团结稳定。今天的理县,用一张张喜悦的笑脸、一个个美好的民族团结故事,齐心协力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杂谷脑河畔。
·唐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