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夙愿尽在党的关怀下圆梦
分类:阿坝新闻 阿坝日报

一、汶川人拥有了既有尊严而又全面发展的新生活

农村居民在“三农”综合提升工程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一是“南林北果+特色畜牧”实现了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北部持续建设以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汶川三宝”为主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甜樱桃种植面积突破2.7万亩。2018年实现收入近3.45亿元,老百姓人均增收1.5万元。南部种植三木药材基地3万亩、林下中药材基地2.1万亩,茶叶0.5万亩。在全县建成畜禽规模化标准养殖场34家,养殖专业户44家,畜禽饲养量达36.4万头(只)。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村居民构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市场、品牌“三个体系”入手,发展特色产业,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拓展县、乡、村三级市场;建成“净土阿坝·康养汶川”电商市场,依托川青甘高原物流产业园区,促成汶川甜樱桃网销比重持续上升,2017年网销份额占总产量的20%,2018年上升到35%。“大土司黑茶”远销“一带一路”沿线10个国家,提升了汶川农业产业影响力和知名度。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437元,比上年增长9.8%,较2008年增长3.86倍。

城镇居民在扩大就业创业政策的牵引下,收入持续增加。一是搭建双向选择平台,谋“岗”帮就业。开展“就业援助月”“进村入户现场招聘会”“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二是施“策”助创业。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培育返乡创业农民工、毕业生、致富能手,建立企业孵化保障链条。三是送“技”提本领。针对就业结构性矛盾,举办园艺、旅游、烹饪等培训37期次,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5%以内。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97元,比上年增长8.2%,较2008年增长2.09倍。

二、汶川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探索实践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宜居生态家园。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建设美丽家园,全面落实河长制,深入推进绿化全川行动、岷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一年来,汶川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保督察整改成效良好,设立了岷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环保发展基金,省级生态示范乡镇已达到8个,森林覆盖率更是提高到56.85%。2018年依法关停非法砖厂7家、综合整治砂场40家,城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05%,县级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以大健康为统领促进全面发展。发展健康经济,营造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培育健康文化,倡导健康生活,两次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称号,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水磨镇创建全国特种康复小镇,“健康中国·汶川实验地”和“健康创造·汶川实体店”加快建设。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五型”经济汇聚发展新动能。全县上下共同谋定了“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的总体思路,以“五型”经济作为转型动力,朝着全面小康迈进。大力发展康养创新型经济,塑造了汶川品牌,围绕南部生态颐养、北部运动康养、全域老年文养的差异化布局,培育康养产业集群,创办全省首个创新型康养书院,成功举办大熊猫节、大禹文化节等民俗旅游活动,康养汶川品牌影响力日渐深远。大力发展“三态三微”精致型经济,带活了全域旅游,深度挖掘“汶川文化四朵花”内涵,大力提升“汶川六景”品质,涌现出龙溪达拉布、漩口群山益水、水磨绿水青山、三江牧田山居等一批康养民宿,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4A级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汶川特别旅游区。大力发展水生态文明型经济,守护了绿水青山,纵深推进“三治岷江”工程。投资9922万元实施“三治岷江”系统工程项目40个,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水域标准。2018年实施圣音寺村二组滑坡等19处地灾治理项目。大力发展“互联网+汶川特色”型经济,增强了产业活力,着力建设川青甘高原物流产业园区,成功创建2016年度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8年,全年电商交易额达34788.48万元,排全州第3名;服务型零售交易额31107.68万元,排全州第3名,农产品网络交易额达3766万元,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00元。大力发展“三资”融合型经济,优化了资源配置,建立“三资”融合创新体系,实现政策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汶川资源的最优结合。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58.48亿元,比2008年总量增加43.75亿元,增长2.77倍,年均增长14.2%。

三、汶川的民族文化工作为发展注入了最深厚的力量

以感恩教育培育铭恩奋进的家国情怀。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启动感恩情怀培育工程,开展感恩培育活动17次,覆盖群众30000余人,“祖国好、汶川好、大家才好”的价值观深植每一个汶川人心中。

以“文明四风”建设厚植文明土壤。持续开展“文明四风”(家风、校风、民风、政风)和精神文明建设,累计实施“文明四风”进家庭、进校园、进农村(社区)、进机关活动600余次,实现群众全覆盖,文明细胞植入千家万户。

以移风易俗塑造良好的生活风尚。完善村民自治管理制度,破除陈规陋习,全县117个行政村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使公序良俗在最基层生根发芽。

以文化活动涵养社会主流价值。依托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完善多元化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汶川特色“孝善和俭”文化广场和乡村文化院坝50处,推动主流文化扎根本土文化,融入群众的精神血脉。

以民族团结夯实社会全面发展的根基。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抓手,将民族团结工作融于汶川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先后开展创建活动200余次。2018年,全县有6个单位、12名同志获得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表彰,42个单位被命名为2018年度阿坝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先进)单位,全县形成了政治持续稳定、社会和谐安定的良好局面。

四、汶川的科学重建、伟大创举彰显了“四个自信”

大灾中的汶川:震惊世界、守望相助,牵动着全中国人的心。2008年5月12日,汶川县发生了震级为8.0级的特大地震。200多家工业企业毁于一旦;10.6万亩耕地中灭失4.2万亩,严重受损4.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643亿元。境内国、省、乡村道路全部中断,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全部瘫痪,汶川成为“孤岛”,与外界失去联系,后勤保障全面告急,伤病员人数激增。党中央秉持“拯救生命高于一切”的宗旨,10万救援大军挺进灾区,各方志愿者、医务人员纷沓而来,举全国之力不计成本、排除万难、火速驰援,五十六个民族的爱和意志凝聚成永恒,彰显民族凝聚力。

重建中的汶川:撼动世界、人间奇迹,回答好灾后重建为了谁。把国家、社会和群众三支力量汇聚起来,同心共进,确保了重建质量和速度。救身与救心抱团,始终注重心理重建,从善待善心善款,不麻木、懂感恩,让自信心成长等方面推进心理恢复。坚持城乡居民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产业恢复提振“四个优先”,始终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开展重建。秉持“服从是态度,盲从是无能”的理念,在服从大局、无间协同的同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摸清实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做到了“服从不等于盲从”。在科学重建中坚持民族底色,始终没有忽视对藏羌历史文化的传承,让重建实现了“形神兼备”。通过产业、基建、公共服务的重建提升,推进文明的形态从生存文明到成长文明,再到健康文明,实现住上好房子、拥有好身子、过上好日子的目标。

涅槃后的汶川:全面进步、跨越发展,彰显了党的伟大力量。灾后重建项目1724个,总投资232.18亿元,2008——2010年投资高峰期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1亿元,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投资的1.5倍,有力助推了汶川从废墟上站立,更让全县实现了灾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农民变居民,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人类科学应对自然灾害,开展恢复重建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灾后重建,汶川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重建模式。通过振兴发展,灾难与悲情已经不是汶川的标签,感恩、生态与康养已经成为汶川最靓丽的三张名片。汶川成为向全世界讲述家国情怀、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四个自信”、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的地方。


上一篇:追寻初心步伐 弘扬长征精神 凝聚推动新时代阿坝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下一篇:茂县举行“我和我的祖国”合唱比赛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