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发展成就述评之二:昂扬四川
分类:阿坝新闻 四川日报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发展成就述评之二:昂扬四川


  位于石棉县的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前,党员干部在党旗前宣誓,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本报记者衡昌辉摄(资料图片)

  民主建设不断加强

  1980年以来,省人大累计办理代表建议2.9万余件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政协累计办理提案9000余件

  法制体系不断健全

  1979年以来,共制定省级地方性法规294件,现行有效215件;省级政府规章335件,现行有效167件,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教、生态等各个领域

  社会治理不断优化

  2009年,率先在全国建立“大调解”工作体系,创新构建“诉非衔接”“检调对接”“公调对接”“访调对接”等多元化解新模式,着力推进“诉源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类调解组织累计排查受理各类矛盾纠纷442.7万余件,调处成功436.4万余件;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累计办理各类事件4034.06万余件

  依法行政不断升级

  2001年,四川建成并运行全国首家省级政务服务中心2007年,在全国率先推行并联审批2010年,省政府制定发布《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评估指标》,荣获首届中国法治政府奖

  司法体制不断完善

  2018年,中基层法院以庭审实质化方式审结刑事案件5780件,当庭宣判案件占比75.8%建成跨部门大数据智能辅助办案系统,2018年员额法官人均办案量比改革前增长62%以上

  本报记者 黄志凌 张守帅 袁婧 任鸿

  索玛花开,贫瘠的大凉山70年间跨越发展,如今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近在咫尺;

  格桑花开,红军长征曾经跋涉的川西高原,如今全力守护“中华水塔”,让一江清水向东流;

  映秀花开,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民感恩奋进、重建美好家园,如今产业蓬勃兴起,乡村加速振兴。

  70年沧桑巨变,浸透着奋斗者心血与汗水的花儿,绽放巴蜀大地。巨变的背后是穿越时空的追问:因谁而变?为谁而谋?与谁同行?

  70年接续奋斗,迎风飘扬在巴蜀大地的旗帜鲜红如初。镰刀斧头的旗帜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光彩夺目。

  旗帜指引方向。党中央心系四川,情牵巴蜀,指引着四川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奋发图强,在改革开放中披荆斩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砥砺奋进。

  从封闭落后到全面进步,70年壮阔跨越的实践证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优势,不断开创民主法治建设新局面,是四川跨越发展的根本保证,必将凝聚起昂扬向上的强大力量,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举旗定向 昂扬前行

  9月初以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公布的一组组数据激动人心,一个个成就引发热议。

  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24.6亿元跃升至2018年的40678.1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52年的182倍。

  人民获得感越来越强:201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2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331元,分别是1978年的97.3倍和近100倍。

  “70年间的变化,每个人都有直观感受,看了这些纵向、横向的对比分析,成就感自豪感更加强烈。”作为参与系统梳理治蜀兴川大事要事的编撰者和研究者,四川年鉴社副社长易红雨感慨,四川能够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兴盛、不断开创新局面,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决定性因素。

  党旗飘扬耀四川。党中央高度重视四川发展,在各个重要历史关口和关键阶段,为四川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指明方向。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指导,多次对四川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治蜀兴川标注时代方位、提出总体要求、作出战略谋划、指明方向路径、描绘美好蓝图。

  规划建设成渝铁路、成昆铁路、川藏公路,启动实施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举国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将四川列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党中央一项项战略部署,为四川改革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和发展条件,逐步奠定了建设经济强省、决胜全面小康的坚实基础。

  高举旗帜,勇担使命。历届省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坚持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治蜀兴川事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持之以恒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确保充满红色基因的四川始终行进在正确道路上。

  结合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全会对事关四川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战略谋划,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发展总体擘画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砥砺奋进,奏响强音。从广汉向阳乡在全国最早改变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成为全国最早开启农村改革的地区之一,到中央在全国推广36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中,来自四川的占16条……四川锐意改革创新,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践行新发展理念,四川以创新培育动力,初步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以协调增添后劲,干支联动、竞相发展的局面正在加快形成;以绿色夯实本底,巴蜀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以开放拓展空间,四川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以共享释放红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巴蜀儿女昂扬前行,治蜀兴川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

  民主团结 凝心聚力

  去年9月1日起,小型汽车、货车和中型客车跨省异地检验在全国范围全面推行。这一政策是资阳市人大代表文岳联系住川全国人大代表刘廷安,将关于车辆异地年检的建议带上全国两会后直接促成的。

  省政协委员唐顺发的一份建议,加快了全省医保就医“一卡通”工作进度。如今,医保个人账户实现了异地刷卡结算、个人账户资金家人共用。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积极建言,推动形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政策决策,这样的例子在四川不胜枚举。

  协调并进,方能致远。扩大人民民主,既是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让政治生活迸发活力的关键之举。

  70年来,四川不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巴蜀大地彰显巨大优越性。

  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在四川,每逢省委重大决策,都要提前广泛听取民意,尊重不同声音,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无论是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依法履职,还是基层议事会里的讨论争论,大家通过多种方式寻求最大的共识度,以民意的广度提高决策的准度。

  “为农民工代言,我深知这是殊荣,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樊萍是四川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2017年全国两会上,四川代表团审议现场,包括她在内的四川团5位基层代表和习近平总书记同坐一排议国是。

  数据显示,省十三届人大代表共计887名,其中工人农民代表191名,占代表总数的21.5%;专业技术人员代表119名,占代表总数的13.4%。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不断增加,更多基层的声音进入国家权力机关。

  汇聚智慧,服务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在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规范民主程序等方面改革创新亮点频频。

  施行《四川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必须要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五道关”。

  公民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在四川实现程序化、制度化、常态化,得到全国人大肯定。

  推广“中江经验”,全省所有行政村完成村规民约的制订与完善;芦山群众“自建”“自管”的探索,也在九寨沟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得到进一步完善……持续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制度创新,建立议事协商、评议、民情恳谈、小区院落自治、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等十大制度,群众成为民主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团结各方,贡献力量。四川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紧扣改革发展稳定协商议政、献策出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政协聚焦脱贫攻坚、创新发展、开放发展、成渝城市群建设等重点课题开展调研、建言献策,智库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坚持服务大局发挥提案优势,加快天府新区建设、川藏大通道建设、完善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等提案建议助推了有关工作。

  助力脱贫攻坚,各民主党派深入对口市州开展监督工作,充分彰显多党合作的制度优势;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盟遂合作”“九广合作”“致泸合作”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品牌。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了推动治蜀兴川事业发展的最大“同心圆”。

  良法善治 保驾护航

  9月开学之际,仪陇县丹迪幼儿园收到该县行政审批局送达的校车使用许可证。

  以前,要拿到许可证需多个部门初审,流程较为繁琐。新一轮机构改革后,新成立的仪陇县行政审批局牵头组织多个部门踏勘、会商会审,减少了申请单位多头跑、重复跑的麻烦。

  由“繁”及“简”,带来群众满意度的提升、营商环境的优化、社会活力的释放,也折射出由“全能政府”到“责任政府”再到“法治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之变。

  法治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四川奋勇争先。

  高点谋定。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四川省委坚决将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出台《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四川省依法治省指标体系》等,系统构建全面依法治省“四梁八柱”,坚持法治四川、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夯实治蜀兴川的法治根基,积蓄善治之力。

  立良法以行善治。1979年重新赋予地方立法权以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共制定省级地方性法规294件,现行有效215件,基本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教、生态等领域。

  《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成为全国第一部贯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念的地方性立法,“立”出了四川特色;9月1日起,《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施行,这是我省第一部流域保护类省级地方性法规……用法治服务脱贫攻坚、绿色发展,保障全面创新改革等中心任务,亮点频现。

  《四川省村镇供水条例》第一次将农村居民饮水用水纳入法治轨道,新修订的《四川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引发广泛关注……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共101件,其中民生领域立法46件,占比近半。

  法之贵,在于行。厉行法治,四川用改革创新作答。

  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工作落实的意见》等文件,严格落实法治政府建设报告制度、宪法宣誓制度,深入开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将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纳入年终述职内容。

  推进“放管服”改革,实行权责清单制度并动态管理,从成都市武侯区在全国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局到全省4个市州和167个县(市、区)设立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努力让群众“门好进、事好办”。

  制定全国第一部规范政务服务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政务服务条例》,率先全面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体系和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体系,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政务服务标准化国家级试点并通过验收的省份。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入额遴选等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诉非衔接”、刑事涉案财务管理等改革在全国推广。

  法治根基在全民守法。四川把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法律七进”活动作为普法的重要载体,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为载体,推进基层法治示范创建,带动和推进法治建设。

  着力抓好“关键少数”和基层基础这两头,法治建设形成四川特色路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护法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有力保障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一代代人艰苦奋斗,成就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川昂扬向上,步履铿锵!


上一篇:丰收节上 四川发出这些“农业名片”
下一篇:建设“一个景区” 实现“七个融合 ” 擦亮“九大品牌” 奋力推动阿坝全域旅游提档升级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