戮力同心 共奔小康
分类:阿坝新闻 阿坝新闻网

——阿坝州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记者 夏姆

深秋的阿坝大地,处处涌动着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脱贫摘帽的激流——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落实“兜底脱贫”……全州各地正朝着脱贫攻坚目标攻坚克难、稳步迈进。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咬定目标、苦干实干。

2013年底,通过精准识别,全州有贫困县(市)13个、贫困村606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4万人。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阿坝州已有10个县(市)退出贫困县,仍有3个未摘帽县,33个未退出贫困村,4862名未脱贫群众。如何保障群众稳定增收,实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地区“高质量”脱贫?

州委书记刘坪表示,要统筹好“打赢与打好”“绝对与相对”两大关系,量力而行、谋定而动,探索出一条极具阿坝特色、阿坝智慧、阿坝经验、阿坝模式的高质量脱贫之路。

结合近年来脱贫攻坚工作经验,州委副书记、州长杨克宁说:“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抓好脱贫攻坚的行动自觉,集结最强力量,鼓足最大干劲,高质量、高标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嘹亮的号角吹响。面对现实困境,全州上下以愚公移山的坚韧、挑针引线的功夫,在脱贫攻坚道路上谱写了美丽的阿坝篇章。

生态与生计共谋——

一条“绿起来”与“富起来”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阿坝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维护生态安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了加快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重大部署,赋予阿坝州发展新定位。在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生态保护迈入“转折点”的关键时期,两者要如何处理?

经过调查研究,州扶贫开发局采取“资金资源整合+生态保护岗位设置+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生态岗位就业扶贫模式,让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群众就地就近转变为生态保护员,实现生态保护与稳定脱贫有效融合。

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2017年底,阿坝州出台了《关于生态扶贫的实施意见》,在全省率先举起生态扶贫的大旗。按照“生态资源保护全覆盖、生态管护职能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要求,确保全州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无稳定收入来源和稳定就业渠道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有一个劳动力通过生态公益性岗位就业,力争达到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户均增收6600元、2019年户均增收8150元、2020年户均增收10000元的目标。

“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往往存在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的问题,通过构建生态扶贫长效机制破解难题、增强动力、提升质效,把农民就地转化成保护生态的积极力量,对国家、社会、农民来说都是多赢的结果,这也是高质量脱贫的具体体现。”州扶贫开发局局长靳东表示。

目前,全州已成立生态管护合作社968个、造林合作社233个,设置管护岗位2.6万个,上岗2.4万人,贫困群众通过参与生态保护获得稳定增收的新路径基本成形,生态岗位就业模式被广大贫困群众称为“扶贫中的惠民工程”。

民生与脱贫共融——

一条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幸福小康之路

“我在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已经脱贫了,在家门口就业,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对汶川县绵虒镇大禹村村民熊素花来说,今年最开心的事是在家门口成为“早九晚五”的上班族。

熊素花在家门口就业得益于来料加工扶贫车间的建设。近年来,汶川县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将来料加工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初步建立“经纪人+合作社+扶贫车间+贫困户”的造血式扶贫新模式,一间小小的来料加工扶贫车间让大家真切地触摸到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强劲脉搏,感受到东西部扶贫协作带来的深刻变化。

不仅是汶川,在理县羊肚菌菌种培育基地,工作人员忙着培育菌丝;在马尔康电商智慧三级快递物流园,智能分拣机不停地运转着;在红原县热坤村,新规划的自驾游基地正在修建中……

在阿坝州,像熊素花一样在党的惠民政策下走上致富路的群众越来越多。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阿坝州扶贫硬仗一场接一场,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在民族地区率先实现行政村通达、通硬化路“两个100%”;14.16万名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1354个行政村通宽带,所有乡(镇)实现网络全覆盖;扎实推进十五年义务教育,率先在四川民族地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民族医药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实现省级卫生县城全覆盖,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近年来,全州将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脱贫攻坚连战连捷。全州10个县(市)成功退出贫困县序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10.4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0.5万人,贫困村从606个减少到33个。今年,阿坝州将全力抓好最后3个县摘帽、33个贫困村退出以及4862名贫困群众脱贫任务,同步抓好已摘帽贫困县(市)的巩固提升工作,确保提前一年基本脱贫,留足一年消化巩固。

闪光的数字,是全州干部群众不忘初心、风雨兼程,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真实印记。

产业与发展共促——

一条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的增收致富之路

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康,目标所在。

近年来,阿坝州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畜产业和全域旅游产业。如何让产业与脱贫共融,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分一杯羹”,实现稳定增收?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举,也是实现农村长足发展的重要措施。为贫困村谋划主导产业,为贫困户拓宽增收门路,是全州20000名驻村干部的重要任务。

坚持发展产业,确保稳定脱贫。据介绍,为打破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基础条件薄弱、生产资料缺乏、生产技能不足的现状,阿坝州提出了“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贫困群众增收”的产业扶贫思路,拟制了《阿坝州财政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实施意见》等,对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予以金融政策支持,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和脱贫需求,推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股份联结、订单联结、服务联结、劳务联结、租赁联结等企农联结模式。

今年2月17日,红原县麦洼乡滚塘村利群牦牛养殖合作社入股分红仪式现场人潮涌动,该村按照人均100元的标准进行分发,共发放33800元分红资金。全村104户、338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尝到了产业分红的甜头,村民夺尔布就是其中一员,他说:“我要把这些红利再次投入到合作社,支持合作社发展,与大家一道脱贫致富奔小康。”

像滚塘村利群牦牛养殖合作社一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例子在阿坝州比比皆是。壤塘县蒲西乡尤日村“432”联户承包模式助力群众增收;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大力发展玫瑰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红原县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总社“股权分红”让群众持续增收……如今,阿坝州各地都绘就了符合实际、布局合理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蓝图。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目前,全州培育农业专合社5719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500多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场)216个,培育至少懂一门实用技术的人员2.1万人、农牧科技示范户1.2万户,带动了5.3万名贫困人口脱贫,573个贫困村有了集体经济,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时期,阿坝干群合力,久久为功,这场硬仗定会赢得全面彻底,赢得振奋人心!


上一篇:马尔康市指导“两新”组织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下一篇:班玛初和她的藏式庄园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