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蚕业发展交出优异答卷
分类:凉山新闻

QQ图片20190121171800

 

2018年,对于凉山蚕业来说注定是不凡的一年。这一年,全州蚕桑茧丝行业捷报频传,“凉山桑蚕茧”荣获“四川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并争取获“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宁南南丝路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这一年,全州蚕业稳步发展,基地规模、蚕茧产量、蚕茧质量、蚕农收入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果桑基地、桑椹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产业基础巩固提升,助农增收成效显著,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新形势下,凉山蚕业“量质齐升”,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量质齐升 成就“黄金”产业

 

用“一片大好”来描述2018年凉山蚕业的发展形势不足为过。蚕茧产量稳中有增、桑椹产量实现翻番,蚕茧仪评收购实现全覆盖,蚕业提质增效十分明显。与此同时,农户的腰包鼓了,产业发展积极性高了,很多地方甚至出现桑苗一苗难求的现象,蚕桑茧丝行业成为凉山州炙手可热的“黄金”产业。

 

2018年,蚕桑茧丝综合产值47.89亿元,占全省综合总产值13%,实现综合效益全省第一;全州蚕农售茧售果现金收入达16.65亿元,占全省蚕农总收入的30%,全州9.6万蚕桑种养农户,户均增收1.73万元,45万种桑养蚕人口,人均增收3700元,蚕农收入位居全省第一。全州新建优质桑园26872亩,桑园总面积达50.75万亩,占全省桑园总面积的24%。形成了以宁南、会东等7个主产县市为主体,50余个基地乡镇为核心,100余个重点村为支撑的蚕桑产业发展格局,基地规模实现全省第一;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量达104.97万盒,占全省生产总量的65%以上,产量、质量全省第一。

 

凉山蚕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量”上,更烙印在“质”上。国家纤维检验局连续三年数据显示:茧丝质量“四川最好,凉山更优”,诠释了凉山州蚕业“量质齐升”发展步伐下的喜人成果。

 

这是凉山蚕业交出的满意答卷,这一成绩是全州上下砥砺奋进的结果。在“一片大好”的发展形势下,凉山蚕业发展异彩纷呈,亮点频频。

 

94万元的年收入创造了冕宁县沙坝镇村民陈友刚的财富奇迹,这一成绩也将他推上了2018年售茧收入全州第一的位置。2018年,全州流转土地6800多亩,拥有蚕业专合社95个,家庭农场393个,种养大户21721户,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就有2971户。通过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全州涌现出“收入最高的大户”、“桑园面积最多的大户”、“蚕房建设标准最高、设施最先进的大户”等一批具有示范引领和典型带动作用的蚕桑种养大户。

 

与此同时,全州多地结合实际,加速推进产业融合园区建设,致力打造高标准现代农业(蚕桑)产业融合园区。桑树快繁,一步成园技术落地实施,一步成园,实现了当年栽桑、当年采叶养蚕、当年投产见效。智能化共育、机械化养蚕正在加速试验,智慧蚕桑、现代蚕业目标正在加快推进。桑叶茶、桑椹膏、桑果汁、桑椹干、桑枝食用菌等销路畅通,供不应求,切实提升了农户收入。依托蚕业发展推出的桑椹节、采摘节、蚕家乐等人气高涨,蚕业各领域发展形势大好,异彩纷呈。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凉山蚕业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更是成为引导产业扶贫,强化“造血”功能,推动脱贫事业的重要抓手。凉山州按照“以桑养民、以茧富民”的产业扶贫工作思路,引导贫困地区发挥特色产业“造血”功能,大力发展蚕桑特色产业,走产业扶贫之路,助力脱贫攻坚。

 

2018年,蚕区贫困村通过发展蚕桑产业,找准了产业扶贫好路子,养成了讲卫生、爱干净的好习惯,积累了勤劳致富好经验,为特色产业扶贫树立了典范。蚕桑产业成为凉山州贫困地区老百姓助农增收、脱贫奔康的首选产业,成为贫困户最容易接受、收入最有保障的产业,成为全州上下高度重视、坚定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

 

举措扎实有力 成就全国第一

 

蚕农收入全省第一,基地规模全省第一,综合效益全省第一,茧丝质量全国第一。一项项第一的成就,让凉山蚕业享誉全国,蜚声海外。2018年,蚕种、生丝出口创汇突破1000万美元,“凉山造”产品不仅仅满足于国内市场,而是瞄向国际。

 

喜人的成绩离不开对等的付出。正是全州上下找准路子,撸起袖子,甩开膀子的创业热情,成就了凉山蚕业今天的佳绩。

 

——标准化发展促提质增效。认真组织实施《凉山州桑蚕饲育技术规程》等6个农业地方标准,狠抓“五化六配套七统一”技术措施落实,强力推进蚕业标准化生产、桑树速生丰产、蚕业提质增效三项重点工作。

 

——制定落实政策,保障收购价格。制定稳定的蚕业生产系列扶持政策,形成了“相对市场价格+最低保护价”的鲜茧价格形成机制,狠抓蚕业惠民政策措施落实、大幅上调了鲜茧收购价格。

 

——推广优良桑蚕新品种。同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加强合作,以凉山州现行7532×781品种为依托,培育适宜凉山气候特点且拥有种质资源的抗脓新品种起动实施。宁南、会东、德昌、冕宁、普格等县加大雄蚕、芳绣·白春、川山·蜀水等新蚕品种推广力度,推广量近1万余张。

 

——探索桑树快繁快植及桑园速生丰产技术。先后在冕宁、德昌、宁南、会东、普格及州蚕种场等地开展桑树快繁快植及快速建园试点示范,通过营养袋育苗,倒根接、嫩枝接等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快速建园、速生丰产积累了丰富经验。

 

——推进小蚕智能共育改造试点。同省蚕研所合作,在宁南县开展小蚕共育室自动升温补湿、控温控湿及自动换气等智能化改造试点,配套推广塑料蚕盒,为小蚕共育向省工、省力方向发展积累了经验。

 

——推广机械化养蚕。依托省农机研究院研发的机械化养蚕设备在宁南县布点试验,尽快推动机械化、省力化养蚕落地实施。

 

——推进蚕茧收购智能化系统更新换代。宁南、会东、冕宁等县在原有收购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平台,把智慧蚕桑融入到收购系统,蚕农网上订种、技术人员远程指导、病虫危害自动预警、小蚕共育管理考核、茧站管理指标考核等等,实现了管理信息化、交流互动化、反馈及时化和公开透明化。

 

——强化蚕种质量监管。全州生产一代杂交种104.97万张,完成母蛾检疫778批次104.97万盒,成品卵检疫528批次67.77万盒,成品检验620批次83.28万盒,出具检验检疫报告99份,蚕种质量较去年有大幅提升,为蚕业生产用种提供了保障。

 

同时,全州切实加强蚕种供应、蚕茧收购管理,严格控制“三无”蚕种流入蚕区,坚决治止抢购套购蚕茧行为,区域内收购秩序稳定,发展环境良好。

 

抢抓发展机遇 乘风破浪前行

 

“目前的形势正是凉山蚕业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蚕茧价格坚挺,比较效益和比较优势凸显,同时,凉山烤烟缩面减量,烟退桑进的时机已经成熟,贫困地区培育以桑为主的意识增强,蚕桑产业扶贫积极性很高。”谈起凉山蚕业发展的未来之路,州蚕业管理局局长王其明信心满满地分析了全州蚕业发展形势,并道出了下一阶段发展的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州将认真把握发展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扎实推进“一区两园三带四基地”建设,促进传统蚕桑产业向省力化、多元化、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开创凉山蚕桑茧丝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局面。2019年计划新建优质桑园10000亩,生产优质蚕种80万张,生产优质蚕茧54.5万担、优质生丝1200吨、优质桑椹8万吨,蚕桑茧丝综合产值达到49亿元,蚕农茧款和桑椹收入达到17亿元。

 

为实现这一目标,各项针对性的举措正在实施。推进优质蚕桑基地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进科技兴蚕,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机制创新,增强蚕桑产业发展后劲;推进蚕桑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强化蚕种质量监督管理,确保蚕业生产用种安全;转变工作作风,推进蚕业管理服务工作上台阶。

 

目标已经明确,举措正在实施,凉山蚕业正迎着大好的发展势头乘风破浪,阔步前行。

 

文/本报记者 刘昌宁 图由凉山州蚕业管理局提供

上一篇:凉山州举办州级示范合作社、州级示范家庭农场专题培训
下一篇:40678.13亿!四川GDP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