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积极参与村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是村上草莓、羊肚菌大棚的管理人员,平时我积极利用闲暇时间,跟草莓种植,羊肚菌种植的技术人员学习种植草莓、羊肚菌的技术,争取学好大棚种植技术,今后有条件自己也种植大棚经济作物,我还开着新买的农用三轮车卖洋芋圆根萝卜……我不狠狠地干,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咋对得起习总书记对我家的关心和希望啊!”这一年里有太多的变化,吉地尔子都想告诉总书记。
2018,对于火普村贫困村民吉地尔子来讲,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不平静的一年。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2月11日,总书记走进了火普村贫困村民吉地尔子的家,参观了他的新房子,与他亲切握手,为他家的增产增收支招,这改变了吉地尔子的生活。
“2018,我拥有人人羡慕的幸福。”
“那天的动人场面我们永远难忘,那天的幸福快乐我们永远珍藏。”回忆起总书记来到自己家中的一幕,吉地尔子仍然很激动。
“听说总书记要来村里,我头天夜里兴奋得辗转难眠,凌晨4点就翻身起床了,打扫院落,把火塘烧旺,总书记来了不能让他冷着啊”。吉地尔子说,当时,全村人都出门去迎接,没想到的是,总书记直接来到了吉地尔子家中,他们一家人都有些不敢相信,激动不已。
“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我们的日常生活,他走进我家的厨房,看到我们已经用上了电磁炉、电饭煲、电水壶,又掀开灶台上的锅盖,看到热气腾腾的洋芋、荞馍馍、腊肉和香肠香味扑鼻,高兴地说:‘不错,挺丰盛。’”
“习近平总书记很关注我们的卫生条件和生活习惯。看到我家有卫生间,用水冲厕了,他很满意。他查看了卧室,又看了客厅。客厅里,烧柴的采暖炉取代了满屋冒烟的火塘,习主席满意地说:‘一改造大不一样了。’”
“习近平总书记很操心我们的增收致富。看到我家储藏室里存放着一些圆根萝卜,他说,这是好东西,要想办法卖出去。看到院子里我家刚买的机动三轮车,他告诉我说:‘买了车子,路也修好了,就可以把你们这里特有的优质农产品运到外面去卖,持续增加收入。’”
总书记来时说的每一句话,每个微笑都深深印在吉地尔子的心里。今年春节以来,他忙着学技术、管大棚,开着三轮车卖洋芋圆根萝卜,争取早日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关心支持我们,像我们的朋友一样替我们出主意想办法,他可是13亿人的领袖啊。这种人人羡慕的幸福,让我们全家流下激动的眼泪。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我家支招,让我们全家脱贫奔康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易地搬迁住新房
房子更美了
2月1日,晴好的天气加上碧蓝天空的映衬,让冬日里的火普村处处储蓄和彰显着一种春日前的萌动。村里有沥青公路与省道相连,家家户户白墙灰瓦,错落有致,还有太阳能路灯,这是一个彝家新村。
暖阳透过围墙照在吉地尔子家的院子里,这个被村里男女老少亲切称为“曼德拉”的彝家汉子热情地从家里走出来和记者握手,并把我们领进了他的新家。院门口,用竹片围起来的栅栏分外抢眼,吉地尔子说自己前几天赶集时买了一些蔬菜种子,准备翻整下土地,在园子里种点蔬菜。
吉地尔子的新房子里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有自来水,有太阳能,还装上了无线网络,客厅宽敞明亮,有电视、茶几、沙发等家具陈设一应俱全。屋内还安装了一个节能灶。
“有了这个节能灶,我们就不用火塘了。”吉地尔子说,山上冬天冷,彝族家的传统是,每户人家堂屋内都有一个火塘,用来烧水、做饭、取暖,现在安装的节能灶可以烧柴,也可以烧煤。“三斤柴就可以烧十斤水。”节能灶节能不说,烟雾都通过排烟管排到屋外,安全又卫生。吉地尔子说,“当时,总书记伸出手,还在炉子前试了试温度。”
“老房子在距离新房子一公里外的地方,是土坯房,不仅从里面可以看到外面,而且从外面也可以看到里面。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整个村子里一片泥泞,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吉地尔子介绍,他的新房,是2016年过彝族年的时候搬进来的,面积80平方米,自己仅出了1万元,“房子建好以后拿到钥匙就直接住进去了,国家为咱们贫困户想得太周到了!共产党是真心的好啊!”说这话时,吉地尔子两眼放着光,满满的感激之情。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
日子更好了
吉地尔子家的厨房天花板上密密麻麻挂着彝族年时灌的香肠和烟熏腊肉,用上了电磁炉、电饭煲、电水壶。
火普村平均海拔2700米,气候恶劣,平时也就种点土豆、燕麦和苦荞。吉地尔子家以前主要靠种植马铃薯和养殖畜禽维持生计,建档立卡时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还不足2500元。
“以前也想自己干些啥,一没资金,二没技术。这几年,村里修建了大棚,我将自家的4亩多地流转出去,每年固定能收4000元,我还入股了专业合作社,加上自己又在大棚里做管理员,这真是寻到脱贫的好门路了!”
“今年过年杀了头300斤的过年猪”。吉地尔子说。“以前过年,都是杀二三十斤左右的过年猪,杀个50斤的就很了不起了,缺穿少吃,总是吃不饱。”他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鞋子,自己总是不穿鞋子,到很远的山里放牧,双脚总是被荆棘刺破。现在,家里的鞋子多得都不知道穿哪一双了。
卫生环境大变样
习惯更好了
“住在这么好的房子里,不讲卫生,也不好意思了嘛。”吉地尔子说,现在自己坚持每天叠洗被子、坐椅子上吃饭,没有把原先席地而坐等坏习惯带到新居。
在搬迁以前,火普村除了房屋条件差,不少村民家人畜不分居,卫生条件也差,家家户户门口堆一堆牛粪。现在,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在党员干部引导下,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村里的环境卫生也大变样。
站在吉地尔子家的院子里向外望去,整个火普村新貌一览无遗。最远处,是村庄旧址,不仅面临泥石流等地灾威胁,土坯房也摇摇欲倒。稍近一点,是一栋栋灰瓦白墙的新居,院里能看到太阳能板和锅盖天线,整个彝家新寨整洁美观,新居左侧是新建的牛棚,右侧有一片白色大棚、一片黑色大棚。
“白色大棚里,是高山错季草莓;黑色的大棚里种的是羊肚菌;牛棚里是村里新引进的西门塔尔肉牛。平时我就在大棚里做管理员,跟着技术人员学点技术,以后有条件的话自己也想种植大棚经济作物。”吉地尔子自豪地告诉记者。
不等不靠拔穷根
风气更好了
火普村里办起了幼儿园,“现在国家政策好了,‘拳头’大的孩子都上幼儿园了!”说这话时,吉地尔子的神情略过一丝遗憾。
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付不起学费,吉地尔子17岁时就辍学了,只读到初中。辍学以后,曾到重庆、云南、安徽等地打工,做的都是苦力活,每个月工资才140元。“自己年轻时没遇上现在这样的好时代,读书还不要钱,现在唯一想的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让儿子吉地尔合把书读完。”
今年16岁的吉地尔合在昭觉县城里读书,学习成绩还不错,因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就承担点平时的生活费,负担也不大。
火普村里还办起了农民夜校。一有课程,吉地尔子就会跑去学习。“现在村里喝酒的人少了,上夜校的人多了。在外读书的年轻人每次回村,都能感受到村里的新变化。”
“今年我们家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已经脱贫了。现在,我有新房、有产业、有决心。今后,一定多找路子,多想办法,吃苦耐劳,一件接着一件干,一天更比一天好,一年更比一年强,彻底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吉地尔子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记者 吉俄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