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荷花”别样红
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精品迭出展现繁荣新发展
8月8日至10日,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评奖活动在西昌举办,50个节目(进入终评共51个节目,其中一个节目在终评演出中弃权)在凉山震撼上演,在带给观众精致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作为中国舞蹈界唯一国家级评奖,本届“荷花奖”以民族多样性更胜从前、院校创作积极性提高、现实题材作品增多、在传承基础上创新等特点,见证了我国民族民间舞的繁荣发展。
民族多样性更胜从前
共谱团结一家亲新篇章
本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自发布通知起,共收到来自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政宣传部艺术局、中央直属院团院校的报名作品共351个,涉及的民族众多。而最终入选终评的51件作品民族多样性也更胜从前,除了传统的汉族、藏族、蒙古族、彝族、回族、朝鲜族以外,还有傣族中的黑傣、水族和哈萨克族的舞蹈作品。
以塔吉克族舞蹈《花儿永远这样红》、彝族舞蹈《永远的诺苏》等为典型的民族舞蹈,都表达出浓浓的、流淌在血液中的民族情。正值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各族舞蹈人齐聚西昌,共谱民族团结一家亲新篇章,为祖国献上最深情的祝福。
院校创作积极性提高
民间舞蹈从课堂走向舞台
较往届院团作品数量居多的现象而言,今年“荷花奖”院校创作的积极性有所提高。院校在进行舞台创作时,将当地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应用于教学,使民族民间舞蹈呈现出“再地化”的创作倾向,让更多优秀的民间舞蹈从课堂走向舞台。
由北京舞蹈学院带来的《玄音鼓舞》和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带来的《天鼓》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些专业院校的舞者,通过专业系统地学习,对动作、韵律、节奏的把握更加精益求精,给观众带来更多美的体验。
现实题材作品增多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民族民间舞做现实题材,往往面临如何用民间舞的动作塑造今天的人物和表达今天的感情的巨大挑战,在本届“荷花奖”中,现实题材的作品却呈现增多的趋势,这无疑是舞者对自我的一个挑战,也是舞者创新发展民族民间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表现。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重视,让创作者聚焦“田间”,放眼“舞台”,对于民族民间舞的关注不限于艺术层次的提高,更着眼于文化层次的体现,涌现出了许多“深扎”作品、“非遗”作品。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的立意,再到舞台的呈现,展现出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璀璨。
在传承基础上创新
回归舞蹈原味纯真
“传承”一词是本届“荷花奖”的热门词汇。许多作品都选择了“传承”作为主题。像《远去的兰花爷爷》、《格萨尔仲肯》、《天鼓》等等作品无一不在讲述着民族民间舞在传承中发展、生生不息。
传承并不代表一成不变,此届“荷花奖”创新性作品大放异彩,有像《小特尔与喜羊羊》、《战马》等在创作视角方面创新的作品,也有《喜鹊衔梅》、《行走的芦笙》在舞蹈道具方面的创新作品,还有像《老雁》、《谷雨》一样在形式与表达方式上创新的作品也十分多见,更有像《玄音鼓舞》一样在传承基础上对原有民间艺术进行大胆再创作并使其得以升华的作品。本届“荷花奖”多数作品在把握住民族文化这一根本的基础上创新,力求寻味,回归民族民间舞本真。(记者 李芳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