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问答神州》栏目组本周继续“莉行三区三州”。这次,我们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
贫穷、落后是凉山州长久以来深刻的标签,关于它的报道有太多太多。不过对于此前走过几个深度贫困区的凤凰摄制组来说,无论多贫穷的景象,大家都做好了心理准备。
但当飞机降落、坐上大巴,映入大家眼帘的是平稳的高速路、鳞次栉比的商场、穿着时尚的居民。更令人惊奇的是下了车以后的景象,茂盛的植被生长在开阔的邛海边,好一幅碧海蓝天的图画。
我们被西昌市的富裕震惊了,和印象中那个落后贫困的凉山州简直是天壤之别。
别人不知道,反正整个栏目组一致认为,这个地方应该叫海南。
“贫困样本”or富庶天堂
西昌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交通网络。看着眼前优美的景色、安逸的居民,我们一度怀疑下错了飞机。
说好的凉山呢,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村民呢,那些上学都要爬一座山的儿童呢?
生活困苦的凉山人民并不是消失了,只是他们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生活条件改善,换了一副模样。
有人说,四川凉山是中国贫困的样本。美姑、布拖、昭觉三县尤其具代表性。
1979年之前,昭觉县是凉山州的州府。“天梯”所在的“悬崖村”名叫阿土勒尔村,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悬崖村”被媒体广泛报道后,昭觉县就顶上了一口“贫困”的锅,凉山的封闭落后也随之“恶名远扬”。但现在,在政府的资助下,被广泛报道的“天梯”已经更换成了钢梯,现在村里甚至通了网,还有医疗、教育等辅助。政府在“悬崖村”的山脚建立了一所寄宿小学。为了减少儿童攀爬钢梯的次数,家长会定期下山看孩子。
“天梯”
在小学门口,栏目组遇到正在晒核桃的村民。热情、大方的村民捧起一把核桃送给每个人。我们的摄像老师抓拍下了体现彝族人的待客之道。
互联网接通悬崖村以后,原本封闭的村民有了与外界沟通和展示的平台。这次我们就采访了当地的一位“网红”村民拉博。2016年,总共约1000级台阶的悬崖村钢梯工程竣工。采访中他提到,钢梯完工后,拉博特意去“跑”了一遍,从小放羊的拉博习惯了在山间奔跑跳跃,从山顶到山脚仅耗时18分钟,而这段路普通人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
在大家的鼓动下,精瘦的他在接近九十度的阶梯上大步流星地跑起来,给我们展示了如何身轻如燕地爬楼梯。我们抬头看着拉博转过一个弯又转一个弯,正当大家看得目瞪口呆时,我们魁梧的摄像老师双手叉腰、气喘吁吁地喊了一句:“就跑这么多吧!”
这才跑了多远!拉博笑了笑,回头陪摄像老师走了下来。
看到这般景象,本来跃跃欲试的几个人都慢慢地往后移动了几步。
小编强烈建议爬山爱好者到悬崖村跑一遍钢梯,一定能站在朋友圈鄙视链的顶端。
住在满目苍翠的大山上,连我们都有些羡慕村民有滋有味的生活。如今“悬崖村”甚至要被开发成旅游景点,村民的物质生活会更进一步得到保障,我们戏言,“悬崖村”村民要“躺赢”了!
而正处在“康滇地轴”成矿带上的凉山州,更是上演了“家里有矿”的现实版。这里是四川省有色金属的集中之地,至今已发现的16种有色金属中凉山就蕴藏有15种。天时地利帮助大凉山发生日新月异的蜕变,此次凉山州之行让我们重新构建对凉山的印象。
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天时地利之外,“人和”因素也在助力大凉山脱贫。
脱贫攻坚除了解决物质层面的落后,还要在精神层面提升人口的素质。当地政府发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教彝族人民学说普通话。只有儿童熟练地掌握了普通话,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学校以及保持对学习的热情。据报道,解放以后出生的凉山彝区儿童,最早接触且接触最多的汉人就是“教师”。在大凉山,教师不仅传播知识,还会传播文明。他们不仅教孩子们洗手、洗脸、刷牙等卫生习惯,还传授爱党、爱国、守法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人说,四川在凉山州实施“一村一幼”政策以来,凉山州农村幼教点的密度,已超过全国所有的大中城市,创造了解决“上学难”的奇迹。凉山的义务教育质量也在进步,据了解,凉山现在已经没有“因贫辍学”现象了。
在此次凉山拍摄之行中,我们走进一所幼儿园,老师正在教学生们唱这首儿歌。
当吴小莉走进课室,学生们更卖力地唱出那句朗朗上口的歌词:
“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
观众朋友们可以自行搜索这首歌,为不舍得国庆假日的你们找到第二首能哼一整天的歌。
凉山在许多新闻报道里常常以负面形象出现,然而这次的采访中,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在改变过去的看法,发现新的亮点。全力以赴脱贫攻坚的凉山州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想知道凉山州更多有趣故事的你,敬请收看本周五的《问答神州》节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