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核心资源
从上海学成归来,德青旺姆就一直在壤巴拉文化产业园潜心创作。“现在每月有3000元的保底工资,还有不菲的作品出售分红。”德青旺姆告诉记者,加上哥哥姐姐挖药材等,她家年收入超过了5万元。
在壤塘县壤巴拉藏式陶艺传习所、壤塘县壤巴拉棒托石刻传习所等地,记者同样听到了村里青年因为学习非遗技艺而让家庭成功脱贫甚至致富的故事。壤塘县委副书记达尔吉介绍,到目前,壤塘县有2000余名青年从事非遗生产性保护、活态化传承,其中,来自贫困家庭的有600多人,他们不但传承了非遗文化技艺,而且实现家庭增收脱贫。
记者在多个传习所、文化产业园看到,一枚“黄财神”石刻标价2000元,一尊“吉祥”陶盖碗市值5000元,更有一张预订的“三世”唐卡值300万元。“非物质文化技艺,特别是浸润藏族传统特色的技艺就是值价,目前,传习所、文化产业园的订单供不应求。”壤塘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非遗股股长罗进称,最近,该县还有5家有关藏式面具、藏刀制作等方面的传习所要开门传技。